(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苏常熟有家生产光伏组件的企业,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该企业二车间投用15年来,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综合成本显著下降,实现“零地增长”。省委主要领导近日在常熟深入企业调研时指出,面对越来越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在节约集约发展上下更大功夫,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精彩”,正在成为许多企业和地方的自觉追求。昨天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人民日报》报道说,常州市天宁区的三大产业园通过推进多层厂房建设,节约用地比例约10%。放眼江苏,2022年底,江苏建设用地地均GDP达33.4万元/亩,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20年下降11%,以较少资源消耗支撑了更多优质发展增量。这说明,只要有想法、有办法,“螺蛳壳”里是能够做好“道场”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小到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到一个地方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和保障。土地供给充裕,当然有利于扩大生产、加快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只能靠不断扩大用地面积。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当下,立足土地存量做出发展增量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城乡建设,都应当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下功夫,让“寸土”产“寸金”、凭“亩均”论“英雄”。
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首先需要立足现有资源做好创新文章。思路一变天地宽,土地利用尤其如此。前几年,人们乍闻“生猪上楼”,觉得很新鲜、有创意。随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新潮,现在不光生猪养殖能上楼,就连鱼虾等水产养殖也开始上楼了。当然,除了立体养殖,多层标准厂房的出现也让“工业上楼”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城市建设领域也有不少“项目下地”的探索实践。思路的创新,让现有土地利用越来越多地从“二维”转向“三维”、从“平方”走向“立方”,从而带来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除了理念和思路创新,产业和技术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凤”、生产企业“智改数转”,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方式持续增强发展动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也随之明显提高。在有些智能制造工厂,主要生产车间甚至已经接近实现“无人化”,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这些当然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放长远看,它们又是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企业只有适时转型、主动创新方能赢得发展的主动。
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对于江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江苏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但同时也是资源小省,土地资源尤其金贵,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1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土地开发强度偏高的现状,决定了江苏土地开发利用只能走节约集约的路子。企业发展理应立足并适应这一基本省情,拓宽思路、创新技术,尽力在有限空间内做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大而强”当然可喜,“小而美”“小而壮”也同样值得称道。(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