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省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锁定“新增建设50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目标任务,聚焦困难群众多元化、便捷化法律服务需求,完善“精准便捷、响应及时、服务优质”的法援惠民机制,将法援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温暖民心;全面加强法援工作站点建设,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援服务。
截至11月底,全省共新建法援工作站566个,规范化改造已有站点216个,建设法律援助联络点2692个,基本完成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设标准化,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衡村街5号的岱山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个并不起眼的75平方米临街小屋,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律师调解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这是雨花台区司法局在岱山保障房片区打造的标准化法律援助站点。今年,岱山法律援助工作站“零距离”法援服务项目被省政府评为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重视站点标准化建设,是江苏司法行政系统高质量落实省政府“新增建设50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的重点之一。
为打造“接地气、察民情、惠民生”的标准化站点,省司法厅联合省高级法院、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对象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完善社会救助与法律援助衔接机制,出台《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印发《关于突出法律援助“五类案件”办理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通知》,强化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案件办理。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按照《关于加强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紧扣法援工作站点建设标准和目标,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一体推进、合力攻坚”,延伸服务“末梢”,将法援服务从市区搬到村(社区),以“小站点”擎起“大民生”,建立了以市(县、区)法援中心为中心、以乡镇(街道)法援工作站点为“前哨”的“法律援助服务圈”。
按照法援工作站点标准化建设要求,省法律援助中心以服务基层和困难群众为宗旨,对接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及省检察院、人社厅、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单位,通过共同发文、定期交流、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等方式,专门对特色品牌站点进行定点资助,策划打造了岱山法援工作站、渔家驿站等一批特色项目。
为让群众“少跑腿”,全省各地进一步整合现有平台,优先使用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仲裁院)、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妇女儿童权益维护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深入推进法援工作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场地设施、标识标牌、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四个统一”。
此外,各地以法援工作站点为依托,发挥站点“服务窗口、共享平台、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名优律师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提供巡回服务、上门服务,集中排查和梳理困难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基层群众解决纠纷提供咨询指导和法律帮助,努力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全省共办理涉及农民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案件6.4万件,占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75%,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实现法律援助“零投诉”目标。
找准着力点,健全完善服务网络
近日,在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西大街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法援工作站,年过古稀的邵老伯向律师咨询“过继子女有无赡养养父母义务”这一问题。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与亲父母子女相同,双方均不得虐待和遗弃。”法律援助值班律师认真听取事件经过后,耐心细致地向邵老伯解释相关法律规定。
“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据姑苏区法律援助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区结合城区老年人较多且法律服务需求较大的现状,开设老年人法援工作站,指派律师定期值班,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
为进一步织密法援工作站点网络,苏州市按照“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群众走”的要求,重点聚焦市工会、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已有的服务中心、人口聚集地区的服务中心以及相关产业集聚、特定群体服务场所,依托已有的服务场地、设施设备和人员资源,合理规划新增法援工作站点的选址布局,在全市建成工作站点52个,实现法律援助与其他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江苏各地按照“一机构一亮点、一站点一特色”要求,发挥依托单位或社区资源优势,组织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以上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实效性的站点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和推广,着力打造法援工作站点品牌,让法律援助更加精准、服务更具特色、受援对象获得感更强。
“把法援工作站点办好,把惠民实事办实。”据省法律援助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建好、用好每一个工作站点,全省各地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等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全方位对接基层治理单位,推动法律援助全面向低收入人群、特殊困难群体拓展,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依托困难群众相对集中的社区或基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法援工作站118个,依托工青妇老残、人社等重点民生部门建设法援工作站287个,依托高校、部队有关单位建设法援工作站95个,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拓展覆盖面,提升兜底保障能力
如今,在宿迁市宿城区幸福街道为民服务中心6号综合窗口,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帮扶对象可直接在柜台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将相关信息输入市帮扶救助信息化平台的法律援助模块后,区法律援助中心便可在后台直接查阅,核实后提供上门服务。
“开启服务‘快捷键’,实现法援惠民‘零距离’。”据宿迁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多方参与、优势互补、便捷高效”的法援工作站点,今年4月,市司法局会同民政部门签发《关于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通知》,在各级帮扶救助中心、社工站均建立法援工作站点,实现帮扶救助窗口登记推送即可完成申请程序。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共新增帮扶救助法援工作站96个。
此外,全省各地依托法援工作站点,将服务阵地延伸至基层一线,健全完善法律援助需求发现和主动服务机制,推动法律援助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实现对困难群众的“零距离”帮扶。
线下跟进群众需求,线上服务实招频出。今年以来,江苏各地加强“智慧法援”建设与应用,推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平台,有效填补法律援助服务供给盲点,推动法律援助有效覆盖常住人口;以方便群众为导向,选聘名优律师充实法律援助力量,以优质团队助力优质保障;联合1340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省互联网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打造法律援助服务综合体,让受援群众“不跑腿也能办成事”。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江苏省通过法援工作站点受理法律援助申请25833件,较上年同期增长56%;法律援助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45802件,提供法律咨询19万人次,代拟法律文书1616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