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一只水鸟掠过洪泽湖水面,湿地旁的光学监测装置迅速采集到这一画面,通过抓取高清摄像头记录下的“尾、足、喙”等细节,AI算法对比特征后,判断这只水鸟为白鹭,并在终端系统内记录下时间和数据。这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鸟类AI识别系统,已在洪泽湖湿地、镇江长江豚类保护湿地进行了搭建与测试。

未来,这个系统将全面运用于江苏20个首批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在于观测,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强鸟类观测工作,初步构建鸟类观测的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已记录358种鸟类,占全国鸟类种数近四分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具有一定基础,但省内具备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能力的站点较少,无法满足省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观测需求。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省级观测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生物部高级工程师蔡琨告诉记者,建设省级观测网络,全省将布设20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观测站的布设是根据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结果,按照“一横两纵+”全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区域格局(“一横”为沿长江区域,“两纵”为沿大运河、沿海区域,“+”为低山丘陵区域)来确定的,其中,布局“一横”沿江观测站5个,“两纵”沿大运河观测站5个、沿海观测站4个,“+”低山丘陵观测站6个,通过配备一批先进的设备,每个观测站可以辐射到周边几十、数百平方公里范围。

蔡琨介绍,目前,观测点正在有序开展先行先试。依托国家“山水工程”项目,已先行启动南水北调东线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盱眙铁山寺、宿迁骆马湖、泗洪洪泽湖、徐州大洞山和扬州三江营5个观测站改造建设,近日将完成盱眙铁山寺站房升级改造。其中,在盱眙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将开展我省首个6公顷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建设,探索打造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生物多样性观测样板工程。

“过去鸟类监测比较零散,科研单位、高校、相关地方管理部门会进行局部观测,现在在江苏省级层面构建鸟类监测网,通过长期、定点的观测可以在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范围内展现鸟类整体变化趋势。”鸟类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表示,一方面,在监测的基础上,对观测到的鸟类种类、数量、频次等进行深入分析,研判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另一方面,要用好观测数据“预警作用”,一旦物种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保护,从而进一步增强江苏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能力。

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按照省级统一牵头,地方共同参与模式推进,不断扩充鸟类观测内容及辐射范围。我省不少地区积极探索,已打造一批市级观测站。

“目前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已经启动了南通市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我们在南大环规院的支持下,会同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对南通市10多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开展持续观测,同时正紧锣密鼓筹建南通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唐勇介绍,南通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后,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验收即可作为地方的重要补充站点,纳入到省级观测网络中。

“目前,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和我们在南通的沿江和沿海建立了9个观测样区,包括小洋口丰利、东凌通州湾、蛎蚜山蒿枝港、启东圆陀角、通州开沙岛、五山滨江等鸟类多样性热点区域。”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信誉说,“围绕这几个热点区域,我们追着鸟走,观察整个区域鸟类数量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鸟类的变化。”

信誉高兴地和记者分享起观测“战果”:仅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就观测到鸟类数量超过10万只次,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去年在南通野生动物园和如皋城北筑巢繁殖的东方白鹳都已回归,目前各产4枚蛋正在孵化,预计幼鸟本月底可出壳;小洋口修复地去年繁殖的黑嘴鸥最近也已部分回来,目前正在求偶筑巢;海港引河边夜鹭、白鹭等也已产卵孵化中,超过50巢……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咏介绍,下一步,中心将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项目建设,完善鸟类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物种清单。此外,将探索一批“观测技术”,加强AI影像识别等智能观测手段的业务化应用,推动环境DNA靶向等无损观测技术研发,开展“环志”研究和应用,提升鸟类观测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记者 许海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