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龙池鲫鱼、土桥大米,苏州的吴中鸡头米,连云港的东海老淮猪……“鱼米之乡”的江苏,地理标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我省经过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超过400件,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地理标志是一个地区的“金名片”,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十分突出,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我省地理标志的现状如何?“地标”作用怎样更好地发挥?

记者 洪叶 许海燕 孟旭 鹿琳

小“地标”成了“金名片”

日前,在盱眙县红胖胖龙虾产业集团生产车间里,一只只小龙虾通过气泡清洗机冲洗、高温蒸煮、配上鲜美酱料,再经液氮速冻等标准工艺流程后,快速装盒成品,销往全国各地。一只小龙虾带动全县超四分之一人口的就业,“盱眙龙虾”品牌价值已超200亿元。

“盱眙号称‘百库之县’,有几十万亩浅滩湿地,生态本底造就了盱眙龙虾独特的品质‘三白两多’。2004年,盱眙龙虾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8月,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盱眙县县长孙志标介绍,截至去年,盱眙县龙虾池塘规模养殖面积已达83.5万亩,虾稻综合种养面积超65万亩,盱眙龙虾加盟店已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全县龙虾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四分之一。

在泰州市姜堰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溱湖簖蟹的富民效应同样显著。“簖是捕蟹的竹制工具,高度1米左右,只有身强力壮的螃蟹才能跨过。因此簖也是筛选器,能翻过簖才是好螃蟹,才能被称为溱湖簖蟹。”在今年10月举行的溱湖簖蟹上海推介会上,江苏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龙锁介绍,公司几年前就与蟹农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年来每年电商销售额都突破千万元。

“去年上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后,溱湖周边簖蟹养殖面积已增至5.7万亩,年产量5600余吨。”泰州市农业农村局质监处处长孙新兵介绍,当下,姜堰区养蟹一产年产值约4.28亿元,整个蟹业产值达8亿元,溱湖簖蟹带动关联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姜堰拥有以溱湖簖蟹产业为主的市级以上现代渔业园区3个,还有1座交易市场、56家专卖店、3家加工企业和22家电商。

在我省,多地地理标志已成富民招牌。省内外种植水蜜桃的地方很多,阳山水蜜桃却一枝独秀;2019年,“横溪西瓜”创成南京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瓜农直言“一年能赚一辆小轿车”;邳州大蒜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5年,蒜区农户均亩收益突破5000元,去年一家当地白蒜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传博说,地理标志申报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流程,是特定地域的著名特产,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更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地理标志还能让“知产”变“资产”。今年4月,江苏银行南京分行以“横溪西瓜”地理标志作为质押,向南京横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横溪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2000万元。无锡市锡山区鹅湖水产协会会长顾海涛介绍,2006年协会注册了甘露青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日前“甘露”商标专用权质押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上备案成功,质押金额达8000万元。

“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省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处长丁岚说,我省的水产品、粮食和蔬菜类地理标志产业规模都超过了百亿元。茶叶、手工艺品等地理标志也在全国同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地理标志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

“地标”侵权有了破解之道

“阳澄湖大闸蟹,每年都在9月中下旬开捕,而部分电商台和线下店9月初就有所谓‘阳澄湖大闸蟹’出售。”一位常年从事阳澄湖大闸蟹销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过去最头痛的是每年“地标”蟹还没开捕,仿冒蟹就“爬”上了市场。

“除了预售的蟹卡、蟹券,提前出售实体大闸蟹的,一是其他湖区的大闸蟹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如过水蟹;二是部分蟹农为了争夺中秋餐桌,提前试捕少量出售。”该工作人员说,阳澄湖大闸蟹蟹扣一年一换,当年的蟹扣只有在正式开捕当天才对外公布,开捕前出售的大闸蟹都是没有官方认证的。

和阳澄湖大闸蟹的境况一样,全国不少地理标志产品都被假冒问题困扰。比如赣南脐橙,还未采摘便已“上市”,以致其原产地赣州市果业局每年在赣南脐橙正式开采的当天都要对外发表声明:此前市场上售卖的“赣南脐橙”皆为假冒产品。

记者从省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独特的品质和较少的产量提升了地标产品的品牌溢价,也成为屡被侵权的重要原因。例如普通蟹傍上阳澄湖大闸蟹,价钱可以提高10多倍。丁岚表示,常见的地理标志违法违规现象主要是擅自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名称或专用标志。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侵权泛滥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在以往,追责却很难。“阳山水蜜桃2017年线上销售以来,由于线上‘买全国卖全国’,打假难度和成本增加了不少。”无锡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王英说,跨省调查取证难,维权周期长,有时取完证,侵权网店已换了“马甲”。

宜兴市杨巷镇大米产销技术协会负责人也反映,随着“杨巷大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市场上假冒“杨巷大米”的侵权现象逐渐增多。为此,协会及相关企业曾多方维权,但耗时耗力,代理费等维权成本高,有时还会出现打赢官司反而赔本的尴尬,导致企业维权的积极越来越低。

随着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的正式落地,维权难题有了破解之道。

去年5月,无锡市惠山区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分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为阳山水蜜桃投保“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去年底,无锡某纸制品科技有限公司违法生产大量印有“阳山”商标标识的包装盒并通过网络向不特定人群销售商标侵权纠纷案宣判;今年3月,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代表获得保险公司3.2万余元理赔款。

“这是无锡地理标志产品维权的首例诉讼案件,也是保险公司对地理标志进行赔付的全国首个案例。当地理标志被侵权后,授权使用方因被侵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调查取证费用、诉讼费用等将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王英说,目前无锡全市6家开展知识产权类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中,已有两家推出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其余4家正积极研究制定地理标志相关险种,地理标志保险已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广。

记者了解到,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也在地理标志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姚水生介绍,去年,协会启动建设“阳澄湖大闸蟹质量安全智慧管理台”,下设质量安全追溯分台、智能养殖分台、智慧执法分台和水产品销售分台,通过5G网络、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融合阳澄湖大闸蟹养殖过程中所有质量安全数据信息,并同步传输到消费者手中蟹扣的二维码标签上。通过台,协会和主管部门能动态掌握会员单位的销售状况,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大闸蟹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

“我们身边这些充满火气的地理标志,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省商标协会副会长曹静表示,作为承载人文和自然双重因素的载体,地标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必然会导致同行业竞争者的模仿和抄袭。必须制定和形成地标培育保护的规范指引,方便地标所有人更快捷地获得法律保护。

品质是“地标”的灵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外地商品强的品种逐渐进入本地,南京地产的特色品种正面临考验。”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人王雪锦认为,地理标志产品特色鲜明、美誉度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必须不断加大保护和培育力度,擦亮“金字招牌”。

南京龙鲫水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邢志伟介绍,为抢救龙池鲫鱼珍稀动物遗传资源,南京市六合区启动地理标志申报培育项目,并开展龙池鲫鱼“提纯复壮”工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在龙池鲫鱼年产量已达5000公斤左右。随着养殖水域的扩大,3年后龙池鲫鱼有望年产量达2.5万公斤。今年初,六合将龙池鲫鱼养殖推广列入区“十四五”规划,计划至2025年扩展这一单品养殖面积达到2000亩。

业内人士认为,现有地理标志产品的“技术壁垒”普遍不高,拿到这块牌子也不能“一劳永逸”。以阜宁黑猪为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专职特派员、阜宁工作站研究员徐小波介绍,“随着我国养猪业的飞速发展,猪的品种、饲料和饲养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后,原先的散养模式不复存在,黑猪在上世纪70年代是纯土种,后来逐步更新为新淮猪及太湖猪的杂交后代,土种血统下降,进入新世纪,外种猪血统进一步提高,土味进一步丧失。”

“地理标志产品能够形成显著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除了土壤、温度、水质等地理条件和自然禀赋,更重要的是其独有的特和优良的品质,这才是地理标志的灵魂。在地理标志运用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商品品质的管理。”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徐升权说。

年来,我省不少地区地理标志产品严控品质,不断升级。3年前,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周子村,在当地最好的一块田建了“种子考场”。“‘种子考场’试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既看产量品质口感,又比抗病能力和全生育期,还要关注品种是否适合本区域生长推广,考出来的‘优等生’才能在核心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周子村党总支书记熊宣文说,地理标志只是抢到了“人无我有”的市场先机,必须“人优我特”才能持续领跑。淳化“种子考场”已迎来34位“考生”,助力土桥大米一次次品质升级。

“从2016年开始引进省农科院培育的苏紫黑猪品种进行试养,到2019年最终确定以苏紫猪为阜宁黑猪的支撑品种,该品种在阜宁如果养到9个月以上,可以说是一家烧肉满村香。”徐小波说,目前纯种的苏紫黑母猪只有1000多头,含苏紫血统的母猪1500头左右,为确保供种能力,在当地已建立两个阜宁黑猪原种扩繁基地,第三个扩繁基地正在建设中,种猪的供应能力已达到3000头以上。

“长期以来,由于农副产品行业在我国的发达程度较低,使得我们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不是特别稳定,基本上还是靠‘一方水土’。”曹静说,今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订,给我国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带来新的机遇。要用现代的理念来运营传统的资源,通过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跨界营销,让地标产品在销售中、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认可,地标产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酒香也怕巷子深,货好也得会吆喝。今年,我省召开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希望借此推进全省13市的地标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的厨房餐桌,将地方“土特产”作为带动、整合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抓手,打造一个“地标”,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