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横琴,风从海上吹来,带来丝丝凉意。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横琴医院,放眼望去满是五彩斑斓的小楼和错落有致的植被,颇有一番异域风情。
2020年1月,这里迎来53名“新大夫”,他们就是首批跨境执业的澳门医生,其中大多数是中医师。从此,澳门中医药服务正式进入内地公立医疗系统。
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忠奇看来,现代中医人才不能“闭门造车”,需借鉴科技招式,破解中医药疗效机理之谜,解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卡脖子”问题,才能更好发展中医药文化。
跨境执业,服务两地居民
因为疫情,“女郎中”张倩君已有将近1个月时间未到横琴医院坐诊了。在澳门,她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中医生,已有10多年行医经验。
20世纪90年代,张倩君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学,学成后返回澳门,在家门口开了一间私人诊所,医术颇受街坊认可。
不过,她一直有个想法,想要“试水”跨境执业。2021年1月,她终于如愿以偿,与珠海市人民医院签约。
在内地执业,张倩君觉得自己收获更多。在澳门,中医师看病时只允许使用纯中药处方,但在内地,中西医结合已成为通行做法,她与西医同行打交道,学习最新的西药知识,更好地帮助病人解决疾病痛苦。
粤澳两地的医者交流,素来有之。20世纪90年代,全国知名老中医欧阳惠卿等人就曾到澳门医疗机构出诊,让澳门同胞享受到岭南中医的服务。
2014年,老中医申坚离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到澳门最大非营利医院镜湖医院中医科执业。7年过去了,申坚已成为这里的“网红”医生,医术受到中医骨伤科患者的认可,跨境执业经历为他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不同的精彩。
澳门人对中医药骨伤科接受程度高,打心眼里喜欢中医推拿和跌打,所以镜湖医院中医科的门诊量与治疗量都很大,仅2020年,就达70万人次。申坚说,在颈椎病与软组织挫伤等病种上,中医效果更好。他综合使用针灸与传统手法解决患者病痛,深受欢迎。
“病人非常信任医生。”这是申坚在澳门执业的最大感受,“病人如果选定了一个医生,就会一直跟下去,不容易换人,甚至会把医生介绍给身边人。”申坚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医生可以专注做好服务、提升疗效。
联手培育“铁杆中医”人才
澳门女孩邝雅林决定“任性一回”,在填报学校志愿时,她没有听从家人安排,而是选择到内地学习中医。如今,她已经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的一名学生。
邝雅林与中医结缘的故事,还要从初中说起。在一次田径运动后,由于没有及时放松肌肉,邝雅林的腿部肌肉出现了过度劳损。在澳门做了数次物理治疗后,依旧没有太大效果。后来,家人决定带她到广州看中医,神奇的是,“扎几针拔了罐,开了活血祛瘀的药物,一个星期就好了。”邝雅林说。
这是邝雅林第一次见识到中医的魅力,后来她悄然萌发了学中医的想法。然而,家人的顾虑让她一度踟蹰。“中医不如西医,中医就是针灸推拿。”面对父母的不解,邝雅林最终还是在报名截止前三天,填完表格,最终确定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读书。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的疗效。“感觉这个专业有被大家慢慢看到,”有一次,邝雅琳的母亲还跟她说,这个专业没选错,“幸好她当初没有阻止我。”邝雅琳庆幸地说。
在内地,邝雅琳得到了系统的中医药培训。在澳门,基本没有中药材种植,但在内地,她有很多机会到不同地方观察道地药材培育和中药材炮制,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
粤港澳三地共同培养中医药本科生人才,逐渐成为一种趋势。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中药本科学生的协议。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8级中药学卓越班张如月就得益于此。在澳门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她感受到了与内地不同的中医氛围。澳门学校时常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参与交流,每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中医药科研的课题,“很多人对中医药科研的兴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张如月说。
“用现代科技之刃去雕刻古老的中医药之美。”张如月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好中医药经典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去阐明机理,帮助中医药更好走出国门。
张如月并非唯一的幸运儿。随着粤澳深度合作往深推进,越来越多的内地中医学生将有机会到澳门和香港去交流学习。在张如月看来,粤澳两地对中医药的研究各有所长,两地文化相互交流补充、融会贯通,将能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破除障碍,寻找更多合作空间
推动粤港澳中医药高地建设,关键在哪里?
杨忠奇认为,中医药发展需要高端复合型人才,既要了解中医药的产业链,又要懂得用现代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和推广中医。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杨忠奇坦言,群众认同中医药的疗效,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临床科研人才,使用科学方法和数据思维研究古老中医药经验,“中医疗效要有数据,中医优势要有证据”。
中医药发展已有数千年的时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杨忠奇看来,中医药理论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能让一些条条框框绑住现代中医人的手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杨忠奇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多所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高校,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交流中,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肖炜感受到了瓶颈的存在。粤港澳三地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方面的差异,阻挡了三地高校合作的深度广度和辐射面,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香港考取医师执照等。
因此,他呼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框架协议”,明确教育合作机制,遵循中医药人才规律,一体化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构建符合中医药学科知识规律和学分互认的教学体系。
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应寻找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认为,广东中医药基础雄厚,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大,开展临床研究有资源优势,而香港和澳门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优势主要是药物作用机制和创新新药研发。“三地携手合作,用国际前沿科技手段揭示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内涵,并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卢传坚建议。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林兴栋认为,港澳高校国际化程度高,科研平台好,但广东高校更注重实践,而且病人量大,应让更多港澳学生到内地中医院跟师学习,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才能更好满足湾区人的中医药需求。
在大湾区,中医药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生活方式,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已渐成习惯。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三地中医药交流互动更高频,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冯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