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绿色金融“试验场”,金融机构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何再上一层楼?如何利用碳市场更好地服务广东绿色转型?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对话专家学者、金融机构负责人、政府部门负责人寻找答案。

绿色金融不是“砖头金融

金融机构须加强能力建设

今年,阳江市南方兄弟实业有限公司以光伏发电项目财政应补贴未到账资金为质押,获得阳江当地工商银行300万元贷款授信,这标志着广东省光伏发电行业首笔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正式落地。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业掀起了一股“逐浪”绿色金融的热潮,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竞相追逐,布局百万亿级“双碳”赛道。

面向未来,广东金融机构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在不少专家看来,要避免流于表面的“运动式减碳”,提高对于“双碳”目标的认知是第一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直言,随着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日渐清晰,尽早向绿色转型的金融机构将在“双碳”赛道上赢得更多主动权,“绿色发展”概念正逐步转化为金融机构成长的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顶层设计。例如,工商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加强对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广发银行制定《广发银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安银行成立由行长挂帅的绿色金融办公室,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

然而,方兴未艾的绿色金融其实是专业极强的业务门类,这就意味着除了顶层设计,金融机构还需“修炼”专业研究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逻辑“与基建、房地产投资完全不同”,每一种绿色项目需要的融资模式都不一样,金融机构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套在不同的绿色项目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金融机构首先必须进行自身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建设,王遥建议,各地、各金融机构在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时应有系统规划,形成绿色金融人才梯队。

产品创新不是“无本之木”

应根植湾区因地制宜

今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阳智能”)在澳门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亿美元3年期绿色债券——这是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也是内地企业在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民营企业债券。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与创新的缩影。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领域皆有突破——创新推出“排污权质押融资”等绿色信贷产品;在香港、澳门两地同时挂牌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只双种国际绿色债券;大力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光伏日照指数保险等产品;创新推出“CCER抵押”等融资模式……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绿色金融发展成为亮点之一。在鲁政委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应首先着眼于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不能只是‘在金融金融’,它是生长在绿色产业上的花朵。脱离了绿色产业,绿色金融就是‘无本之木’。”

广发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田卫来也持类似观点:“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需积极围绕城市特色及绿色金融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

田卫来举例说,在广州、深圳,可推进绿色综合服务方案、碳排放、绿色科技金融等创新产品服务;对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地,则可围绕产业升级、绿色制造,探索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创新产品;对珠海、肇庆、惠州等地,可围绕生态环保,创新环境权益质押类、生态维护类绿色产品。

记者调研发现,企业对绿色产品及服务创新的需求正与日俱增。不止一位企业主向记者表示,希望有更便利的条件、更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价格,获取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

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朱育强认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试验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朱育强设想,未来或可构建内地碳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联通机制,并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同时推动“绿色债券通”“绿色理财通”“绿色保险通”绿色金融互联互通机制落地。

地方碳市场仍可服务节能减排

碳期货市场未来可期

“去年企业碳排放380多万吨,相比2016年减排了100多万吨。”东莞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体系专员徐伟伟算了一笔账:“我们将剩余的碳配额出售,可以将获得的资金继续投入碳减排项目。”

与玖龙纸业一样通过碳市场获益的企业不少——广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10年以来,超80%的控排企业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六大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均实现大幅下降。

今年7月16日,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广东碳交易市场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向错位发展转变,继续为服务广东绿色转型探索新的经验和模式?

王遥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无法覆盖各个地方和台的需求,“对没有划到全国碳市场的碳交易,广东可以在地方上推动和完善,充分利用好碳交易这个工具,让现货市场在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将考虑降低门槛,将更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广东碳市场行业。”

广州期货交易所成立后,广东利用碳金融工具服务绿色转型又多了一层想象空间。日,广州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曹子海公开表示,广期所将推动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更好服务“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也正向广东碳市场走来。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为国家“双碳”目标和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提供湾区经验。

广东是否准备好了?对此,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孟萌表示:“广东碳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全球碳市场正向多样化、多边沟通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欧美碳边境贸易税的压力之下,我国该如何应对,广东完全有基础做一些前瞻的探索。”

孟萌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可在碳市场制度、机制、产品互通上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在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关税区的范围内,为未来对接国际上碳相关的要求、标准等做出更好示范”。

样本观察

创新“绿色碳链通”

实现“一箭双雕”

11月11日,全国首笔“绿色碳链通”业务在TCL科技财务公司成功落地,这是广东依托“企业碳账户”+“供应链金融”创新推出的融资业务。

饮得“头啖汤”的惠州市普安电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成这笔业务,按年化利率计算,可为我们降低1个多百分点贴现成本。”

记者了解到,“绿色碳链通”业务以供应链票据为载体,基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关于企业碳排放的评价反馈,通过简单汇串联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由TCL科技集团财务公司为企业提供差异化、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仔细剖析“绿色碳链通”业务不难发现,它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且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加大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力度、着力推动脱碳减排,可谓“一箭双雕”。

一方面,“绿色碳链通”开创地将供应链中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嵌入到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和评价中,并由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碳强度的上下游企业,匹配差别化优惠利率的融资支持,有助于最大化发挥核心企业激励和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脱碳减排的作用。

另一方面,权威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碳评价,相当于在传统的抵质押担保品“硬信息”之外,进一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透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软信息”,有效地解决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助力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获得更多低成本绿色信贷支持。

这是广东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的一次行动实践,再次证明绿色金融创新将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也为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社会资金支持绿色转型打造了“广东样本”。(记者唐柳雯张子俊 刘倩陈颖王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