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10万元贴息贷款后,返乡创业的曾华健实现了规模养殖“瘦身鲩”愿望,酿酒大户曾志明生产规模翻一番,红旗村合作社撬动40亩“撂荒地”种植番薯……今年6月以来,肇庆市四会市罗源镇与银行、农户共同探索乡村振兴贴息贷款,缓解“贷款难”“贷款贵”“放款慢”问题,实现种植养殖业大幅增收。

今年初,罗源镇党委书记焦亚邱下乡调研带回农户“四连问”:没有抵押物如何贷款?贴息贷款如何人化?贷款手续如何简易化?放款如何一步到位?

“农户的发问靶向是农村融资难和融资贵,指向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焦亚邱跟镇班子成员分析,只要贷款政策接地气,从农户角度考虑问题,金融活水才能真正“灌溉”农业发展。

说干就干,罗源镇马上召集中国人民银行四会支行、广东四会泰隆村镇银行、各村小组负责人和农户代表座谈商议、实地调研,几经协商探索出接地气的“三步法”。

第一步解决贷款难。镇村对符合“两有一无”(即有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和无不良嗜好)的农户出具信用。经银行实地核查后,农户不用抵押、无需担保,便能申请到10万元贴息贷款,利息由镇政府支出。第二步解决贴息贷款人化问题。贷款利息每个月由镇政府直接支付给银行,真正实现“无感”贴息贷。第三步解决放款慢。银行经理带着电脑下沉田间地头,分析农户种养情况,快速进行数据分析,网上一键全流程发放贷款。不少农户当天申请,银行次日放款。

金融活则经济活。在人行四会支行支持下,首次与罗源镇合作的泰隆村镇银行将贷款年利率下调至4%。焦亚邱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贷款年利率4%计算,镇政府拿出20万元经费贴息,可以撬动500万元贷款。由于农户投入的自有资金不会低于信贷资金,这意味着罗源镇的20万元贴息经费,撬动了1000万元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因地制宜的贷款模式打消了农户疑虑。半年来,罗源镇27个合作社和农户申请了乡村振兴贴息贷款,银行放款达216万元,推动农户种养规模和收入实现翻番,全镇新增30%农村经营主体。红旗村、洞心村等村集体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了大量撂荒地,将番薯、竹稻种植面积扩大了几倍,今年村集体收入预测将超过15万元。

“在罗源镇探索乡村振兴贴息贷款基础上,期我们将在四会市推出‘振兴贷’,贴息资金从驻镇帮镇扶村专项资金中申请提取,年利率仅4%。”中国人民银行四会支行负责人告诉笔者,四会市将从银行系统选派168名年轻骨干挂职镇村“金融书记”,精准对接产业和个人融资需求,以普惠金融推动农村产业高效发展。(记者/杨慧荣通讯员/梁爱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