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和人类一样,有血管经脉、肌肉骨骼,能呼吸吐纳、新陈代谢。人类需要定期体检,城市也需要。

这些年来,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积水内涝……面对令人头痛的“城市病”,如何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今年4月,我省启动全省城市体检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了《城市体检技术导则》,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城市体检工作。

8个月过去,体检情况如何?

12月3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城市体检报告》出炉!有身体基本情况,有诊断报告,还有治理方案!

把脉诊断:安徽体检出现“四种症状”

从体检结果来看,安徽省城市“身体健康”等级良好,尤其在居住条件、市政公用设施、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15年底的34.7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2方米左右;在市政公用设施水方面,截至2020年底,城市蓝绿空间比例不断扩大,16个设区市城市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均值达43.73%,绿地率达38.49%;全省共有15座历史文化名城、21个历史文化名镇、45个历史文化名村、35片历史文化街区、5820处历史建筑,数量居全国中上等水

但体检报告也发现安徽城市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市宜居不优。老旧小区改造比例不高,电梯加装进展缓慢。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起步晚,设施覆盖率低,厨余垃圾收运体系还不够完善。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医疗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入园难、就医难仍旧是老百姓的烦心事。符合《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的完整社区覆盖率低。

——基础设施系统不强。多数城市仍反映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城市地下管网短板明显,排水管网达标率低,雨污分流任务重,全省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城市水气热等管网和窨井盖存在安全隐患,消防服务半径覆盖不能满足要求;公共充电桩、智慧管网等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全省“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现象仍然较普遍,特色街区塑造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发掘保护不足。

靶向治疗:对症下药打出“四大招式”

城市“体检”,既要发现优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体检”结束后,加强优势、补足短板。

安徽城市针对“体检”发现的问题,该如何“靶向治疗”“对症下药”?

——做好“建”的文章。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力度,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做好“改”的文章。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适老化改造,支持电梯加装,鼓励一次改到位;开展城市危旧房安全排查整治改造,确保居住使用安全;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大雨污混错接改造修复力度,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

——做好“保”的文章。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利用,注重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复兴传统业态,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做好“常”的文章。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推动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台建设,建立城市体检数据获取、分析诊断、监测预警、整治跟踪的管理体系。

精准诊疗: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今年印发《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化,倾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智慧、人文城市,不断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徽城市更新明确“十大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工程、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城市安全韧建设工程、新城建提升工程、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工程、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表示:安徽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针对存在的“城市病”以及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联动机制,在城市更新中对症下药补弱项、强功能、提品质,构建起“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以城市更新治理问题”的成果转化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城市更新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推动城市微更新,指导各地充分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实施有机更新,杜绝生搬硬套。(何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