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贷个款,怎么推荐那么多公司?”“我明明申请的是这家贷款公司,为什么那么多信贷中介联系我?”……一些人在寻求网贷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类的困扰。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在一互联网平台点击一个贷款广告,但申请贷款后却由小贷公司进一步导流至多个助贷平台,且所有贷款页面均未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这也引起消费者困惑,“为何监管明令要求,仍不披露年化利率,谁来维护我的知情权?”
仅展示日利率或月利率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在一互联网平台上点击一个贷款广告,进一步跳转至“用呗”平台的营销页面,其宣称“最高可借20万,凭身份证即可借钱,最低日息0.02%(1万元1天最低利息2元),可分3/6/12/24/36/60期不等”,输入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就可查看额度。
北京商报记者输入了手机号查看额度,并勾选了同意相关注册协议和隐私政策。从协议来看,用呗平台由广东仁东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东互联网小贷”)运营,另据页面宣传,该贷款额度“资金来源为各大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
紧接着,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跳转链接、点击信任的方式安装了用呗App,登录后显示用户预审额度已通过,完善资料最高可激活18.5万元。但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在完善姓名、职业、收入、城市等个人信息以及贷款金额、贷款期间、文化程度等贷款信息后,用呗进一步向记者推荐了一个名为“51车信贷”的助贷平台。
除了“51车信贷”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用呗同时还在首页为多个贷款平台导流。
宣称资金来源为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但点击贷款后却为何层层导流至助贷公司?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向仁东互联网小贷求证采访,对此,后者回应称,“我方App的资金来源于正规金融机构,当我方判定用户不符合我方贷款要求时,在明确告知用户并取得同意并授权后,用户可前往第三方平台,具体问题可咨询第三方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贷款利率披露方面,部分平台也引起业内质疑。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不管是用呗还是用呗进一步导流推荐的平台,在贷款利率披露上,均未披露贷款年利率,仅展示日利率或者月利率。
根据央行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宣称最低日息、月息符合这一情形,用呗这一行为既违反了监管规定,也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监管精神相违背”。
对于贷款利率披露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仁东互联网小贷采访,但截至发稿,后者未给出正面回应。
信息安全隐患
另外,根据用呗平台注册协议,“平台将对用户提供的、平台自行收集的及通过第三方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个人资料等享有留存、整理加工、使用和披露的权利,且用户需授权平台及其关联公司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可留存、整理及加工用户信息,用于平台及其关联公司及其指定的第三方提供的营销等服务”。
这样一份协议,用户一旦勾选同意,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得以保障?针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仁东互联网小贷进行采访,后者同样未给出正面回应。
“无论在金融监管层面、诱导消费层面,还是个人信息保护层面,都存在大量风险隐患。用户协议会危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但是平台采用了一种隐蔽的方式来获取用户信息授权,随着信贷链条上企业数量增加,用户信息也会以此方式分享给更多链条上层企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直言,机构利率披露不透明是违规行为,信贷机构需要以单利模式公布信贷成本,而此举已经损害了借款人的知情权,存在诱导信贷的嫌疑。
后续如何规范
贷款市场的多个问题,也已引起监管注意。
正如3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其中就提到要警惕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比如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等业务。
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针对信息保护不合规的问题,建议机构做出整改,需要将平台信息保护规则公布并备案,接受监管和用户监督;此外,若机构存在利率、贷款责权条款不透明的问题,应该责令整改后重新推出借贷产品。
苏筱芮对金融消费者提出建议,一是要坚持量入为出消费观,避免过度借贷甚至“以贷还贷”;二是要关注借贷产品的实际利率与产品提供方,尽量通过正规渠道,信息质量存疑的不碰;三是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认真阅读协议条款,不轻易在线下签字或是在线上点击“授权”按钮。
银保监会则提醒消费者,要合理合规使用小额贷款等消费信贷服务,了解分期业务、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手段。尤其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不把小额信贷等消费信贷资金用于购买房产、炒股、理财、偿还其他贷款等非消费领域。(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