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洋强省部署要求,江苏全域谋划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质效稳步提高,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强劲“蓝色动力”。
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新近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9248.3亿元,迈上9000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12.5%,增速为近3年最高。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10.2%。海洋经济对省域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536.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4311.1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4400.5亿元,增长16.7%。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8%、46.6%和47.6%,其中第三产业对GOP增长的贡献率为61.3%。
江苏着力推动沿海、沿江和腹地海洋经济协同发展。2021年,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设区市海洋生产总值为48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1%。10个非沿海设区市的海洋生产总值44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主要海洋产业全面复苏
列入江苏海洋经济统计监测的10个主要海洋产业中,除海洋渔业略有下降,其余均实现正增长,有5个海洋产业增速超过10%,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幅超过20%。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7.7%、11.9%、10.8%。滨海旅游全年实现增加值4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2021年,江苏海上风电产业快速增长,累计装机容量达1183.5万千瓦,规模为国内最大,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同比增长106.7%;海上风电发电量达18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6%。全年海水淡化产量达1.3万吨,同比增长26.5%;海水直接利用量135.8亿吨,同比增长10.4%。
海洋船舶制造业全国领先
2021年,受海洋货运市场需求增多、运费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重点监测的海洋运输、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仓储和装卸搬运企业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沿海沿江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1亿吨,比上年增长4.4%;集装箱吞吐量2099.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4.4%。全年实现增加值1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我省海洋船舶企业抓住市场回升机遇,新承接订单量大幅增长,带动全省涉海设备制造、涉海配套设备企业营收大幅攀升。全省造船新承接订单量为362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2.9%;手持订单量为483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0.6%。
涉海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江苏积极推动海洋科技资源集聚和成果转化,涉海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润持续增长。海上风电、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和配套装备研发能力提升较快。全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培育,以造船为代表的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在细分市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润邦股份子公司润邦海洋“超大型智能化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经济型半潜式高效中深水钻井平台”等获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的船舶海工管子智能制造车间和连云港中远海运特种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LNG罐箱智能制造车间,成功入选2021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制R6级海洋系泊链交付。由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建造的全球首座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多项国内和全球首制的创新技术,获得挪威船级社全球首个Smart智能船级符号。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首艘双机双桨全电推2.6万吨自卸船下水。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省委、省政府出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两带一圈”一体联动的全省域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即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高水平建设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高起点拓展腹地海洋经济培育圈,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
沿海三市以及无锡、常州、泰州、镇江等沿江城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印发实施,全省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通讯员 钱林峰 记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