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拓荒者们在东台沿海6.8万亩盐碱荒滩上种下第一棵钉刺槐。
在一代又一代黄海林工的接续奋斗下,这里孕育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人工生态林。今年春节,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0万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5月18日,园内新增一处网红新地标,会务综合体建成;5月21日,两场婚礼同时在园内户外草坪举办……
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汪洋绿海,这片神奇的滩涂森林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种下一棵树,
盐碱荒滩种出绿色希望
林落两侧、鸟鸣不绝、竹涛浅唱、缓风静香。“这里森林覆盖率超90%,今天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5521个,比城市高出10倍。”走进黄海森林公园“天然氧吧”,讲解员姚丽说。
57年前,这里晴天风沙卷地、无际荒滩泛起盐花,雨后积水满田、一片汪洋。1965年10月,18位拓荒者来了。东台沿海土壤盐碱较重,很多植物都不能存活,改碱脱盐,成为他们的首要难题。挖沟、引水、排盐、降碱,3年间,他们在这片广袤的盐碱地上挖出中沟、条沟、腰沟、条田沟等配套基础水系,充分利用梅雨季节大量雨水进行淋盐爽碱,先后栽植耐碱的白茅、苕子等豆类植物进行埋青改碱,增加土壤肥力。最终,盐碱地上种出了钉刺槐。
“那时,一眼望去全是沙,没有一棵树。”回忆起当年刚来时的情景,东台林场原书记、原场长朱龙山至今难忘。1968年,朱龙山刚从南京林学院毕业,28岁的他成为林场里第一位大学生。1971年,朱龙山带头改良树种,引进刚竹、淡竹试种,成功种出一片“竹海”。
1973年,省里号召各地多扦插水杉。“水杉扦插虽说有经验可循,可盐碱地上种水杉没有先例。”朱龙山回忆,他们从江都购买的小苗上段剪条扦插,下段排植。扦插时,开始采取浇水灌溉,成活率较低,后来发现低洼处的苗长得好,便改用漫灌,如此反复,大大提高了树苗成活率。“几经试验,水杉扦插育苗获得成功。后来,我们水杉都是自繁自育,还销售到其他地方。”
以朱龙山为代表的林工们在这片盐碱荒滩上大胆探索,挖沟引水降盐、栽植绿肥改碱等新方法先后攻克盐滩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陆续在盐碱荒滩上成功栽植水杉、银杏、意杨等树种,荒芜的滩涂上有了绿意,出现了林带。
守住一片林,
从卖树木到卖风景
“什么都可以改,唯有林地不能分!”林场所有员工异口同声。上世纪80年代,周边县市一些林场开始“分林到户”,分到林地的员工砍树造田收入可观。朱龙山前去考察时看到那些林地被毁损的惨景,急得直摇头。回来后他发动全场员工,充分利用新造林地套种大豆、麦子等农作物,进行林农间作增加经济效益,成功做到不动一棵树,不损一片绿,还增加了员工收益。
林地伐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1993年,时任场长的沈帮勤进行低产林改造时,提出采伐多少,及时栽种多少,林木总面积不能减,活立木蓄积要越来越多,林木总质量要越来越好的“铁规”,并与全场员工约法三章。前后近10年时间,他们通过改造低产田、抚育优质林、发展速生林、培育银杏林,林木面积逐步扩大,林木资源逐步丰富,仅1994到1995两年间就改造低产林近万亩。
“当时的坚守是正确的,我们不损一棵树,不毁一片绿,守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东台林场副场长曹国华说,2015年,东台林场以高分入列国家森林公园,实现“从卖树木到卖风景”的转换;2018年,通过3年努力,黄海森林公园创成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三牌同创”结出硕果。
如今,黄海森林里活立木蓄积量超过22万立方米,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兽类近30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罕见的未被污染的海滨胜地。
接力新征程,
莽莽林海树常青水常流
时光飞逝,新一代的林工接过“守护林场”的使命。“我是一名林二代,父亲19岁就来到这里,进行盐碱地改造、植树造林。”东台林场林业资源科工程师沈彩芹1997年继承父母事业,来此守林护林。
“进行中幼林抚育的时候,要求栽植一棵活一棵。因为一大早有露水,每天我都要穿着雨靴雨披去踏林,几乎每棵树有多高、多粗、多大树龄,如何抚育,我都清楚。”天天在林里转,沈彩芹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植绿护绿,力度只增不减,造景添美绝不损绿。“现在的树种追求彩叶化、乡土化、珍贵化,每年造林约10万株左右。”沈彩芹说,在黄海森林公园内,无论是新建柏油路、木栈道,还是建造游客步道,都“宁拐三道弯”,尽量不砍一棵树。“传承黄海林工精神,就是要让这片林永远枝繁叶茂,树常青水常流。”
“东台林场建场至今已有57年,经过几代人,其中场长、书记就历经10任,每个人都是‘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的传承者。”曹国华说,“时代在进步,但坚持绿色发展的初心不变。接过一代代黄海林工绿化造林的接力棒,我们将继续守绿护绿,充分发挥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大林相改造的力度,全力擦亮‘东台城市生态客厅’金名片。”(华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