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记者来到麻江县后坝易地扶贫搬迀安置小区,在一家贵州绣娘女大学生非遗工坊的生产车间里,看到很多年轻女孩,有的在电脑上绘图设计、有的在刺绣打样……几十名绣娘正忙着赶制年货订单,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1

麻江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留着众多少数民族传统工艺。2019年,一家从学校创业团队走出来的公司在麻江县成立,19名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女孩,成为公司绣娘和设计师。她们都是设计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加上自己对家乡民族文化工艺的了解,靠着精湛的技艺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制作,让非遗产品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和旅游市场需求,同时也为当地妇女同胞提供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欢迎光临,你们是来参观体验的,还是想选购产品?我们刚刚生产出‘萌兔’系列的布偶很不错……”公司负责人龙昌丽也在忙着招呼顾客。

采访中,龙昌丽一会忙招呼顾客,一会向记者介绍生产车间的情况。“在这里工作很开心,也很充实,年轻人都是公司的核心力量,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不可,小区和村里的绣娘就专门做刺绣。”

公司成立之后,绣娘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具有少数民族元素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推出,成为众多游客追捧的“潮品”。

“别小看这产品上面的非遗元素图案,即使看起来制作简单的发箍,也包含了多种复杂的绣法,就比如‘迷你兔’上这个小图案,从设计到刺绣结束就得需要两三天。”龙昌丽顺手拿着一只“萌兔”刺绣布偶展示给记者看,一款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要制作出来其实并不简单,都会经过设计绘图、染缸染色、裁片缝纫、刺绣等多道工艺。

“我们通过‘非遗人才+技能培训+文创’的模式,加大绣娘人才的培育,在非遗工艺技法上进行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将刺绣和蜡染作为点缀装饰,从而提升绣品质感,降低了制作成本,产品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吸引大批游客来我们这里打卡体验。”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说,在非遗技艺和创意设计的美好融合下,逐渐让传统非遗“潮”起来,通过现场体验和商品选购的方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助力当地实现旅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公司经过四年多的时间,现在产品销量越来越大,随着订单增多,她们通过开班培训的方式,为麻江本地大学生、青年人才、妇女、老人传授“传统+现代”的刺绣、蜡染技艺,让绣娘在家门口可以轻松实现就业。从2022年9月到12月,为了赶制订单,该公司在当地15个村寨通过下乡订单式培训绣娘业务,开设了13个乡村刺绣工坊,带动了800余名绣娘就业增收。

近年来,麻江县加大非遗人才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发展,打造了以麻江县非遗创意工坊为核心的文创基地和旅游商品街区,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市场联接文创产品销售渠道、扩大文创产品影响力,实现双促双赢。

正如刘海峰所说,当非遗遇上市场、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之后,传统的针线活就显得更有魅力和价值。“年轻人的悟性很高,认真学习做好其实不难,年轻好学的龙昌丽成为了公司的厂长,肖怡也成了公司的刺绣主管,才到公司工作一年多的龙朝芬如今也成为了各工坊负责人……”

如今,公司全体绣娘为全力保障贵州、云南、浙江、湖南等地旅游市场订单需求,开足马力、加大生产,积极赶制各类非遗文创产品,供应旅游市场。正当我们采访结束即将离开公司时,龙昌丽和几位年轻绣娘兴奋地跑过来,腼腆地说:“我们这群绣娘能有今天的创业干劲,都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新工厂和研学中心计划在今年5月正式营业,也期待各地朋友来麻江体验非遗技艺的乐趣,来看看我们的创意产品,相信疫情过后,我们大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一审:武淑

二审:汤成伟

三审:彭奇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