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实施“乙类乙管”后,我省如何调配医疗资源和医务力量,落实分级医疗救治,保障群众及时就医,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目标?针对当前公众关心的疫情防控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安仕海。
安仕海表示,实施“乙类乙管”后,我省根据实际,持续优化分级诊疗机制,科学合理调度全省医疗资源和力量,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一)持续优化诊疗服务体系。全省64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置发热门诊,166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发热诊室,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置发热诊疗点2.79万个。
(二)规范分级诊疗机制。一是对轻型或者普通型的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或就近就地治疗方式,主要由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普通门诊提供规范化的治疗。二是对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超出首诊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的,由首诊医疗机构转诊至二级医院就诊,二级医院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方式处理。三是对新冠感染重型和基础疾病重型伴新冠感染的患者,由首诊医疗机构按照就近原则,直接转诊至三级医院就诊。
(三)加强双向转诊。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重症患者上转机制。一旦农村患者发生重症,按照就近原则,立即转至本县三级医院救治。本县无三级医院的,由市级协调到最近的三级医院救治。二是进一步完善恢复期患者下转机制。充分发挥医联体优势,医联体牵头的三级医院,指导二级医院规范设置重症监护单元,分流部分恢复期重症患者到二级医院继续进行治疗。
(四)加强医疗资源统筹调配。医院加强院内资源统筹。医院每日调度住院床位、重症床位使用和急诊就诊等情况,及时协调院内其他科室资源进行补充。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区域资源统筹。各级卫生健康部门每日对辖区内医疗救治情况进行调度,统筹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为救治任务重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设备、药品、床位及医务人员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