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贵定县境内的独木河峡谷最高处,极目远眺,一座全长1220米的特大桥横跨独木河,将河流两岸连通。桥上车来车往,桥下碧波荡漾,两侧青山郁郁葱葱。
这是甘溪特大桥,主跨300米,目前同类型桥梁结构形式下跨度世界第一。它的出现,取代了曾经的“五道拐”和蜿蜒数公里的临崖公路,将新巴镇到贵定县城行车时间由原来1小时缩减至15分钟左右。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高崖深谷,如何一桥飞架,令天堑变通途?答案无疑是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
(相关资料图)
“贵州在桥梁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攻关,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设计、施工、技术等各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围绕峡谷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及理论等瓶颈问题,攻克了一系列科学技术难题。”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说,桥梁建设大跨越,助推交通大提升,万桥飞架,大道纵横,织起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高速平原”。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2月14日早上九点,刘骁凡整理好手中的资料,匆匆赶往纳晴高速公路T12标段乌蒙山特大桥建设工地进行现场浇筑试验。
刘骁凡是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八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三天前,他刚从福州大学完成最新节点试验回到贵阳。
“一些新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与应用,都要通过试验反复验证。”刘骁凡说,“贵州地形条件复杂、森林植被茂密,在深山密林中建桥,没有一座桥是相同的,不仅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也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对每个设计细节严格把控,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在沪昆高速安顺境内,全长2237米、主跨1088米的坝陵河大桥,被视为贵州不断刷新高桥纪录起点。
时隔十余年,作为坝陵河大桥项目的设计负责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彭运动仍清晰记得,团队花了近十个月设计的第一版方案被否定,主要原因是桥墩过多,施工难度大。
“重新修改不如推倒重来,拿出更完美的方案。”彭运动和团队结合地形条件和国内外跨海桥梁的建设经验,大胆提出钢桁梁悬索桥的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山区峡谷钢桁梁悬索桥主梁组拼和现场施工安装难等问题。
近年来,贵州组织开展了一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山区复杂条件下大型桥梁建设技术方面,形成千米级悬索桥、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大跨径斜拉桥等设计施工成套技术,实现桥梁建设技术大跨越,有力支撑了一批世界级桥梁工程建设。
在“黄金十年”的公路建设大跨越发展进程中,贵州在桥梁建设方面发布技术指南20部、地方标准7部、申请专利13项,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
勇担使命敢为人先
在乌蒙山深处,雄伟的北盘江大桥如巨龙横卧,耸立云端,连接黔滇两省。
作为大桥的主要参与建设者,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表示,290米特大跨、170米特高墩、长悬臂梁等对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都是巨大考验。
“当时,在同类桥梁中,国内乃至世界还没有如此跨度的大桥可参考借鉴。”韩洪举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持续开展科研攻关,首次形成一整套“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建造方法,成功将钢筋混凝土梁式桥最大跨径提高到290米,将北盘江大桥打造成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桥的“世界第一”。
同样是在这座大桥上,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母进伟大胆提出:将两个160吨的钢桁梁在200米高的上空对接,并确保上下左右误差不超过5毫米。
此方案一出,质疑声随之而起。大家担心高空作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如何确保合龙时的精度和准度。
面对各种质疑,母进伟和团队顶住压力,通过半年多无数次工艺试验,最终验证了纵移悬拼工艺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安全性,有效支撑了大桥的顺利合龙。
阮有力、张胜林、母进伟、韩洪举、黄坤全、周大庆……近年来,在贵州桥梁建设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长期扎根施工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集智攻关,为全省桥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桥梁奇迹。
尊崇自然和谐共生
2月初,天气逐渐放晴。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打卡”。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享受宜人的气候和舒适的服务,还能一睹平塘特大桥全貌。
平塘特大桥设计时结合索塔受力需求,充分吸收当地少数民族独有的服饰、舞蹈等元素,最终选用“裙摆”形桥塔与主梁、拉索相互结合,将桥梁与自然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目前,该桥已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菲迪克工程项目奖和杰出基础设施奖等三项全球性大奖。
同样斩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的花鱼洞大桥跨越红枫湖景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对景观、环保等要求极其严苛。
建设过程中,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建设思路,最终实现“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
“以往授奖的桥梁都是跨度大、高度高的地标性大规模桥梁。”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说,“花鱼洞大桥”获奖,凸显了该桥的技术含量、环保价值和美学价值,标志着贵州在山区峡谷桥梁“小而精”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世界认可的全新高度。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刘骁凡说,在绿水青山中修桥筑路,需要突破的一大关键就是如何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近年来,贵州始终秉承“生态建桥”理念,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一座座大桥不仅连通山里山外,还与自然蔚然天成,美美与共。(贵州日报 记者 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