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黔中大地,经过多年发展培育,一批批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各地群众的主要增收门路和支柱。
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振兴乡村的底气。
如何继续扬起农村产业振兴的“帆”?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了几位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住黔全国政协委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答案。
“我在农村长大,对家乡、对乡亲,对土地都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告诉记者,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报名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家乡。
2020年到大湾镇任职以来,杨松发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耕地零散、分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他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向土地要效益。
杨松在查看菌包
一次工作走访中,杨松了解到大湾镇有近万亩松树林,且每一棵树都有碗口粗。
“这林子就像一个天然大棚,如果在这里种植食用菌,既能发挥闲置的林地资源效用,又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还能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杨松藏不住内心的喜悦。
“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多数村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很支持。”杨松介绍道:“这与农村‘三变’改革完美契合,将闲置土地流转并高效利用,资源变成了资产,村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通过合作社入股,资金就变成了股金,村民就变成了股东。”
说干就干。
通过多方面学习和实地考察,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在杨松的脑海里逐渐成型。
为确保产业落地能见成效,他先后走访意向企业20余次,整合空闲大棚支持企业进行试种。同时,对接联系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到1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修道路、铺水管、搭电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杨松(右)查看菌子生长情况
一切准备就绪,2020年5月初,大湾镇第一批赤松茸孢子下地。
“经过45天的生长周期,看到又鲜又嫩的赤松茸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大家笑容满面。”杨松说。
“每斤价格在10元至25元,每亩产值可达2万元。”杨松表示,赤松茸的种植周期短、效益高,市场供不应求。
赤松茸的试种成功,其他村民也自发前来了解赤松茸种植技术、经济价值,协助工作人员采摘、浇水,还积极转发朋友圈,一起拓展销路。
“因为要在家照顾小孩上学,现在是农闲期,恰好制菌基地开始制菌,就来这里打零工,一年多挣个五六千元,还能补贴家用。”村民管全全说。
像管全全一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的大多是附近村民,他们将土地流转后又在基地务工,每年还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
大湾镇依托资源禀赋,以“村集体+企业+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找到一条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径。目前,全镇共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90亩,其中赤松茸40亩、平菇50亩,年产值达169万元,可直接带动稳定务工就业7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6500元。
“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之一。”杨松表示,今年,计划扩大种植60亩,等到秋末,大湾镇的林地里又是一番收获的场景。
本网记者:杨 婧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