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两岸织锦绣 农业产业竞芳菲

——黔西南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资料图】

田园丰收曲

稳产增效 抓实农业保供

近日,在兴义市马岭街道平寨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基地,一垄垄覆盖着薄膜的大豆苗从土里钻了出来,长出嫩绿的叶子。

据了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调整种植业结构、挖掘土地增产潜力、提高种植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州预计有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利用玉米大豆空间错位搭配,提高土地、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大豆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大豆产能,生态效益明显。”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种业技术科负责人刘婷婷介绍。

目前在黔西南州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2+3”种植模式、水稻“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玉米“一增五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播种技术、小麦精量播种科学施肥技术、薏仁米规范化种植技术、畜禽养分精准供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及减排等良法,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力争水稻单产再创新高。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实施,是黔西南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稳产增效,抓实农业保供的一个缩影。

黔西南州紧扣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以坝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着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严防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重点稳定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多元化发展薏仁米、薯类、高粱等特色粮食,切实保障粮食供给多样性。

坛坪坝区

目前,全州已建立“州、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办高产示范机制,推进“81688”粮食生产示范点创建,通过落实面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综合保障、强化防灾减灾等措施保障粮食生产。2022年,完成粮食播面354.89万亩,水稻超高产示范连续四年屡创全省新高,达1154.68公斤。强化“粮豆复合”种植示范,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完成全州大豆种植11.14万亩,花生种植9.03万亩。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油菜66.54万亩。全州蔬菜种植面积181.3万亩,产量328.4万吨,出栏生猪209万头、牛22.5万头、羊36.3万只、家禽1373万羽,禽蛋产量3.2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达2万吨。

百香果基地

夯实基础 提高农业生产力

春分时节,绿意遍野。行走在广袤的盘江两岸,处处呈现出一幅幅人勤春早的农忙景象:农户或覆膜、起垄,培育菜心;或撒种、覆土,或移栽幼苗……乡村田间、坝区基地变得空前热闹。

在安龙县春潭街道的菜心示范基地,一垄垄鲜嫩翠绿的菜心幼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基地现场,蔬菜种植大户王能虎与四名群众正忙着给菜心锄草、施肥。

“以前我们基地主要种植花菜、辣椒、生姜、韭菜、茭白和鲜食玉米,单品聚焦不够、商品化率不高、优势单品规模不够。”王能虎放下锄头,拍了拍裤脚上的泥土,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正按照‘大坝区搞单品求突破’的思路,主攻一个单品,以‘菜+稻+菜’‘菜+粮+菜’等高效接茬模式建设菜心产业带,全力完善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提升蔬菜产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据了解,春潭街道的菜心示范基地,是安龙县立足资源优势,引进贵州省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样板坝区。公司引进技术人才,为菜心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供指导,并通过健全集配中心,带动包装材料、冷链物流等协同发展。该基地计划种植蔬菜3000余亩,截至2022年年底,已种植菜心1100亩,创造了每亩产量约1350公斤,亩产值达9000元的记录,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重庆等地,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春潭街道菜心示范基地的打造,是黔西南州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融资项目,撬动金融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体现。为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黔西南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烤烟育苗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1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争取上级资金8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61亿元,争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项目3个等。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区域开展招商工作,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下游延伸企业、产业链优强企业和产业项目94个,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69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获批4家、补贴资金207万元,拟建设规模4.2万余立方、储藏量1万余吨。

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黔西南州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利用田间课堂、实地操作、示范培训等方式,将高产高效、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等生产第一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提升农机化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48.9%,增幅5.9%。

石斛丰收

发挥优势 壮大特色产业

近年来,黔西南州始终立足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聚焦特色产业,在如何做优做强十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上做文章,通过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动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春茶开采

近日,走进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茶海核心区,一垄垄泛着青翠嫩芽的茶叶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漫步其间,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茶农在茶园里一边哼唱着山歌,一边采摘新芽……

在素有“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美誉的普安县,茶产业一直是普安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楫扬帆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普安县着力推动茶产业发展,重点在做大做强做优上下功夫。截至目前,该县的茶园面积由2020年的14.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8.3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2.5万亩,实现干茶产量9147.16吨,产值达11.81亿元。

“我现在给红福姐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茶,每天有100元至120元的务工钱。”看着箩筐里刚刚采摘好的茶叶,从兴中镇搬迁到茶源街道的搬迁群众王艳笑得合不拢嘴。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质增效,农业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黔西南州围绕“低热河谷产业、缓坡温凉产业、高山冷凉产业”三条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走出了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9个、绿色食品29个、中绿华夏有机产品4个。年度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新增绿色食品标识产品4个,新增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1个。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4个。晴隆脐橙、睛隆糯薏仁、晴隆鳙鱼、望谟芒果、望谟青柠檬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黔西南州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零的突破;兴仁薏仁米荣获“2022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盘江两岸织锦绣,农业产业竞芳菲。时下的金州大地,田畴沃野,生机勃勃,一曲“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乐章正在激情奏响。(图片由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刘朝富、唐金、叶方杰,通讯员桂松提供)

一审:武淑

二审:汤成伟

三审:李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