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黔南州农科院坝固种畜场水产养殖基地,如米粒般大小的鱼苗在育苗池内畅游。这是黔南州农科院开展的鱼类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养殖技术研究课题。
近年来,黔南州农科院针对稻田养鱼中存在的产量低、适应性差等难点痛点问题,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稻鱼养殖品种(系)资源收集,选定地方土著鱼都匀红鲤为研究品种,并通过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和基因标记手段,对都匀红鲤开展品种(系)资源评价、鉴定、驯养繁殖和选育工作。
都匀红鲤生长到下田标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州农科院技术员余科介绍,州农科院科研团队立足于都匀红鲤这一地方土著鱼品种(系),以杂交创新和自交提纯为目标方向,开展了红鲤父本与红鲤母本的杂交选育,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仿生池等方式,攻克了地方稻鱼驯养繁殖的技术瓶颈,克服了驯化难、疾病多、成活低等困难,有效解决了以往稻田养鱼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出膜率低、生长缓慢等技术难题。
都匀红鲤品种改良前后对比
“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受精卵在一定限值的水温、pH值、含氧量和NO2-N条件下,孵化率可达到90%以上,成活率达到85%以上。”余科介绍,今年4月29日产出第一批子一代,其在保留都匀红鲤外观特点的基础上,体长、生长速度及抗病性方面都展现了较为优越的性状特征,产出品质进一步提升。这一科研成果为优选出适宜于黔南州稻田环境中的养殖品种(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目前该项研究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篇。
科研团队对都匀红鲤进行实验采样
都匀红鲤是都匀传统稻作农耕模式品种,外观金鳞赤尾,头顶两颗星、背印两条杠,在稻田里不善逃逸、耐低氧、抗病性较好,鳞片松软,腥味清淡,刺少肥美,肉质鲜嫩,营养价值丰富,肌肉中钙、硒等矿质元素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潜力,遗传多样性丰富,是品种选育的理想材料,科研价值极高。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大量外来力品种(系)涌入,都匀红鲤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种质面临混杂的风险。
州农科院针对其繁殖生物学特性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无疑为优质、高产的都匀红鲤“重出江湖”扫清了障碍。
成年都匀红鲤金鳞赤尾
据了解,去年州农科院为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红鲤养殖合作社人工催产繁殖6批次优质鱼苗,约250万尾,孵化率及成活率较此前提高50%以上,带动113户农户参与养殖,辐射带动稻渔综合种养1000余亩,让当地农户享受到“红鲤”带来的“红利”。
今年第一批次育鱼苗60万尾,可供2000多亩稻田养殖。拟于6月份插秧结束后,发放到都匀归兰乡、瓮安、三都鸡笼里等地进行稻鱼综合种养试验,观察其在田间环境下的生长表现。
州农科院表示,科研团队有望在品种创新、选优选育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探索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新路子,为黔南水产种业振兴和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审:武淑
二审:汤成伟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