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预测,2023年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气候干旱仍可能频发。从需求侧来看,今夏全国持续高温极大可能导致用电需求激增,届时用电负荷较大,将对电力供应带来挑战。同时,除了高温问题,“缺水”问题也不容忽视。结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内容,其中提到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四川、云南等作为水电大省,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较高,能源供应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

以四川去年面临的“缺电潮”为例,正值夏季高温时期,且四川降水量显著降低,各大流域来水锐减造成水电发电出力骤减。极端高温导致的负荷激增,叠加丰水期来水偏枯导致其面临缺电窘境,同时四川作为西电东供的重要大省,自身缺电的情况下也难以外送电力满足支持其他省份电力的调控需要,这为电力保供工作鸣起警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力系统运行出现问题,而是需要加强电力保供的“组合拳”。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发力,同时协调跨区跨省余缺互济是确保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今后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很可能还会增加,气候风险对于能源供应是一个重大挑战。为了应对极端情况下的能源短缺,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促进省际电网互联以及推进多元化电力结构供应体系建设是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于电网基础设施的前瞻性规划和投资,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考虑到极端的气象条件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让电网变得更具“弹性”且具备智能化特征。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型电网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克服负载及频率波动等问题,通过数字和智能融合,电网在预测或感知系统不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做出科学决策,保障电网稳定供电。通过智能电网调节辅以有序用电的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高温天气导致的电力负荷突升的问题。全国总用电量中工业用电占比最大,约为70%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比较小。保居民始终是政府的底线,因而在电力紧张情况下,坚持有序用电,有利于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如果可以利用智能电网调节居民和工商业用电比例,则可以减少仅通过行政调整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极端气温下,居民用电负荷波动性大,但持续性不强,对工业企业实行有序用电,可以暂时缓解电力供需紧张,保障居民用电。需要强调的是,有序用电指采取错峰、避峰、轮休、让电、负控限电等措施,避免无计划拉闸限电。

其次,从系统、互联的角度出发,推动跨省电网的互联互通,通过区域系统互联电网,各区域之间调配、传输电力。一是减少局部停电或供应不足带来的损失。供电稳定性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地方企业生产和未来发展,尤其是水电方面,有资源优势的省份凭借水电的低廉价格,吸引了不少企业投资建设,而随着极端天气的反复以及降雨量的骤减,原有的水电供应不足导致后续的规划产能难以落地,从而造成损失,而加强省际互联互通可以有效抵御风险;二是合作共赢避免重复投资,在省际边界处打通配电网互联通道为电力保供有效降低了电网建设的经济成本,也有助于提升供电服务质量;三是在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保障消纳问题,一些省份有较为丰富的风光水能资源,但却长期面临消纳问题,而省际共建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最后,丰富电源种类促进多能互补,构建以煤为基、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对电力供应而言是重要的保障。为了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风电、光伏最终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大幅上升。如何使得出力不稳定的风电、光伏转变为稳定出力的电源,将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而应对中长期面对的风电光伏大比例接入后的电力安全供应问题,需要将能源转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侧和消费侧同时发力。在生产侧加大储能配比,为风电光伏提供稳定的保障,同时电网需要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协同,针对各类波动的出现及时做出反应从而保证电能的持续稳定输送和电力系统的平衡,解决风电光伏并网和电力保障稳定供应之间的矛盾;在消费侧,需要逐步改革电价机制,让消费者更多参与电力稳定供应,同时倡导实施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王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