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年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破题之年,也是旅游业经历三年疫情之后的复苏振兴之年。从“五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一片红火景象可以看出,“诗和远方”魅力不减、强势回归。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社交媒体的流量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经济复苏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短期热潮如何化为长期动力,让“网红”城市实现“长红”?
丰富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当前,人们对旅游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低质化、同质化、创新力不足的项目,已经很难满足游客“口味”。只有“各具特色”,才能蹚出新路。
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盛唐密盒”,近年来,西安大唐不夜城在内容上充分挖掘唐文化“密码”,在形式上不断迭代出新,文创项目火遍大江南北。在西安,高颜值、高科技、沉浸式的文旅项目正在以全新的形式让文化可触摸、可体验。
提升旅游目的地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以烧烤出圈的山东淄博,因其小炉小饼小葱的“烟火气”、热情好客的真诚态度以及足斤足两的消费信誉,一跃成为流量带动经济的“网红城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圈地收钱、“酒店刺客”,让游客失望又闹心。这中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停车场,市民热情好客……淄博的“出圈”,得益于游客自发推介、政府迅速反应、市民主动维护构成的“良性闭环”。这启示我们,要及时复盘旅游市场表现、倾听消费者“吐槽”,并形成长效常态治理机制。然而,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流量”变“留量”,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和长时间的积累。
营造人性化氛围,提高游客出游幸福感。最能打动游客的,不仅仅是壮美的景观,还有民众的善意。出门旅游,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被“宰”。然而,淄博各种“宠游客”的举措,让广大游客真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要设身处地替游客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用真诚的心让游客对当地美好生活产生共鸣。
值得欣慰的是,这正成为不少城市的共识。长沙倡议市民“三让”外地游客,洛阳老君山景区给因限流未能入园的游客打“十年欠条”,扬州市政府食堂喊游客去吃饭……这些善举都赢得了游客的好口碑。这样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越多,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才能传播更远。
眼下,消费活力涌动,文旅产业日渐复苏。这对各地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次考验。只有拿出沉甸甸的文化特色、响当当的差异竞争,再辅以优质的服务,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上走得通、走得远,才能真正留住人气,做好文旅融合的“后半篇文章”,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陕西日报作者:侯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