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春天,装修师傅余戈更忙了。“现在订单多,人手都很紧张,很多时候都需要几个项目之间互相拆借工人。”从业20余年,余戈拥有一只近40人的装修队伍,可大部分工人的年纪在40-50岁之间,很多人在他刚入行时就认识,这些年,“工人年纪渐渐大了,新面孔却越来越少”,他感慨,现在招徒弟一年比一年难,年轻人不愿意做装修。(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一方面,一“职”难求是当下年轻人就业的现状,一方面,一“匠”难求也是装修行业存在多年的难题。过去,装修行业,不愁人,愁钱。现在,两者调了个个儿。据《工人日报》记者调查,今年以来,装修市场持续火爆,瓦工需求量不断走高,出现年薪25万元却招不到瓦工的情况。
相比一些年轻人宁可拿着3000多元的月薪去干文员,偏爱“无痛攒钱”,宁可做辛苦的“旅游特种兵”,为何不去选年薪十几万二十几万的瓦工?相比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下班摆摊,困在系统里做骑手,其吃苦程度也不一定比瓦工差,为何不去做同样吃苦的瓦工?不是年轻人不缺钱,不是年轻人不吃苦,而是瓦工的生态环境让他们望而却步。
作为装修行业的瓦工师傅,要求瓦工手艺要好、做活要细。只要年轻人肯吃苦、肯动脑,都可以学得来,上得手。但是,瓦工这个职业的风险却难以完全预防。瓦工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弯腰、站立、爬升等姿势,对身体的损害比较大。就像瓦工们所说,“十个瓦工里九个有腰椎间盘突出”;在高空作业,一旦出现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灰尘、化工材料等则存在让装修瓦工患职业病的风险。《工人日报》记者调查显示,一些劳动者在受到职业伤害之后,因为缺少劳动合同、用工关系复杂等原因,难以被认定为职业病,面临维权困境。那么,面对显在或潜在的风险,别说年轻人不愿做瓦工,就是他们的父母,只要家庭条件过得去,也不愿让孩子去做瓦工。
有专家表示,任何行业想要发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入,靠年轻人去传承、创新,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大国工匠”。这话说的十分正确,但是,成为“大国工匠”并不代表必须冒着更多身心健康的风险。引导鼓励年轻人去干瓦工,就要从问题导向出发,从青年友好的宗旨出发,改进瓦工的生态环境标准。通过科技赋能降低瓦工职业病的风险,通过更严格的劳动权益保障保护瓦工的身心健康,通过职业培训提高瓦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以提高瓦工的工作舒适度和安全性。
事实上,年轻人不愿干的,不仅仅是瓦工。2021年,《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学生们认为,“生活枯燥单一”“发展前景不看好”“工作环境差”“工资低”“交友圈子窄”等。这一方面是求职者选择渠道多,另一方面至少说明年轻人对好的工作环境更加重视。
对年轻人来说,追求的不应是饭碗的稳,不是在体制内“内卷”,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确定性。这就需要从青年友好出发,立法机关尽快将促进青年就业立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制定促进青年就业的专门法律,补足一些职业的生态环境短板,让年轻人脱下长衫后有更多愿意选择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