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营造林519万亩,超额完成任务;造林落地上图1000万亩,人工造林上图面积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实现持续攀升;防沙治沙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这是2021年山西林草交上的一份优异成绩单。2月18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获悉,2022年,我省将从十项重点工作入手,立足基本绿化,着力转型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聚焦“林”“长”“制”

2022年,我省将聚焦压实市县政府责任,深入推行林长制落地落实。集聚“林”这个核心,重点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使保护发展的责任由林草部门提升到地方党委政府,落实到党政领导。

抓住“长”这个关键。围绕林长制六大重点任务,落实责任清单,精准对接同级林长,真正让林草工作进入党委、政府的核心视野。

落实“制”这个重点。各级林长办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方案五制度”的要求,细化林长制配套制度。

高质量完成500万亩造林任务

今年,我省将围绕两年实现基本绿化目标,立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500万亩年度营造林任务、春季完成80%的攻坚任务,一体化推进增绿、补绿、护绿。

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规划布局国土绿化工程,将造林空间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围绕四大城市群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把立法保护、执法监管、依法惩处作为治本之策,下大功夫着力破解牛羊危害这个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今年,要完成退化草原保护修复10万亩、实施人工种草10万亩、草地改良20万亩,真正使大美草原成为美丽山西的靓丽底色。加大区域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生态效益补偿,组织完成好5处中央财政和13处省级财政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新建1-2处湿地公园,晋升1处国家湿地公园,验收通过3处国家湿地公园,持续提高湿地保护率。

靶向精准提升森林覆盖率

在管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未成林管护、灌木林改造、疏林地补植,是我省近期增加森林覆盖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林草转型攻坚的重中之重。

要科学改造灌木林地增覆盖,加快经营市场主体培育,同步提升覆盖率和林产值。要精心补植疏林地增覆盖。对于有望自然郁闭的疏林地,要采取封育的方式促进其成林;对于无法自然郁闭的疏林地,要以大苗造林为主,选择耐荫树种,着力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森林资源。

打造智慧林草平台

今年,我省将更新林草数据平台。启动林草数据平台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森林资源年度清查、“一张图”年度更新等监测体系建设,理清资源边界,矢量化落实自然保护地红线范围,图层分类叠加,数据共享共建,为“一张图”绿化、监管、审批提供智能化信息支撑;完善数据更新制度,实现“一站式”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智能服务水平,优化审批事项。

今年,创新森林抚育模式,要完成53万亩国家任务和65万亩省级任务,市县也要启动地方森林抚育项目,着力补齐蓄积量低、生长量小的短板。因此,要引导企业参与森林抚育经营,创新“公司+林场”抚育模式和“林业+产业”的运营路径,抚育经营按规程全过程质量监管,抚育剩余物入股企业,提升转化利用率,实现物尽其用、效益多赢。

推进林草碳汇项目落地

今年要围绕助力“碳达峰”山西行动顺利实施,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碳汇增收。率先对2017-2020年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完成的600万亩生态林进行碳汇项目开发,力争在碳汇市场开放第一时间,推进完成实质性交易。全面掌握碳汇交易市场政策规定,研究制定碳汇项目管理办法,细化全省域全链条制度、流程和标准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和个人积极营造碳汇林,为资源增值提供实现路径。

聚焦实现绿富同兴目标,大力推进林草生态产业发展。围绕 “东药材西干果”产业发展布局,主动融入三大旅游板块,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森林旅游康养品牌。组织筹办好第一届森林旅游节。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支持通过流转、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发展森林旅游。

打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聚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方位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加快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与修编,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专项工作,稳妥推进太行国家公园设立前期工作。以实施“华北豹”旗舰物种保护工程为引领,拓展重点保护物种范畴,全面提升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能力。

聚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兴林兴草水平。集中攻关研究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草地修复、森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旗舰物种保护、碳汇计量监测等重点和前沿课题,解决一批长期制约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强化技术推广能力,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组建乡土专家等新型林草科技推广队伍,加强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推进10个国家林草科研平台和3个省级平台建设,争取“中条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和“黄河中游特色经济林培育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我省,新建1-2处规模较大的长期科研基地,提升自主创新、示范推广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