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4月16日讯(记者王媛)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隰县瓦窑坡M25、M26两座东周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该资料显示,从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出土的随葬品来看,这两座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国边地文化来源及人群构成的相对复杂性。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部3公里的黄土塬上。2005年,因为盗掘严重,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东周时期墓葬17座,其中有11座墓葬出土青铜器。2013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专家发现M25、M26两座东周墓的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随葬品可谓别具一格,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征。 瓦窑坡墓地M25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27件。其中有2件个体较大的戈,由戈与矛头对应组成联装戟。这种戈援部有明显凸脊并与矛头组成联装戟的例子,侯马上马墓地M13墓和淅川下寺M2、M8等墓葬中都有发现,年代应该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该墓中还发现有3件虎斑纹戈,属于春秋中晚期的物品。M25墓葬中出土的矮体车軎,器身有粟点衬地的疏朗蟠蛇纹。与此风格极为接近的车軎,流行于春秋中期偏晚的墓葬中,如临猗程村M1022、M1024、M1056等墓葬中都有发现。专家称,通过历年考古发掘资料,综合推断M25的年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偏早阶段应是可信的。 瓦窑坡墓地M26为二次葬,未见有葬具,人骨保存极差,仅见盆骨与肢骨,叠压堆放于墓室中部,葬式、头向不详。出土随葬器物只有铜鼎、陶罐各1件,放置于墓室的东南部,与人骨相距约0.3米。 这种葬俗以往在三晋东周墓中非常少见。其中出土的铜鼎周身光素、足部细瘦。特征相近的鼎,在临猗程村墓地M0020等墓葬有发现。细瘦修长的鼎足,是春秋中期偏晚阶段器物的特征,该墓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偏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