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晋能控股集团生产原煤10121万吨,同比增加707万吨,增幅7.5%;火电机组发电量完成104.8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50.57亿元,增长11.37%。  晋能控股集团聚焦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坚持“六个引领”,围绕“196111”工作目标体系,全力实施“12311”行动计划,顶住疫情防控压力,在全力做好保供工作的同时,扎实推动三项主业稳步发展,各项指标全面飘红。  亮眼的成绩得益于该集团上下勠力同心,严格风险管控,狠抓安全生产,强化经营管理,全力推进新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在推动各项指标取得历史新高的同时,也使企业跨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狠抓安全筑根基技改提能增效益

煤炭产业是晋能控股集团的根基所在。今年以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紧盯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保供任务和一季度指标,坚决做到疫情不扩散、安全无事故、产量不减产,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持续强化网格化安全包保管理,狠抓各级党政“一把手”安全生产“十一条”“十七亲自”、矿领导带班、区队长跟班等制度落实,推动“关键少数”带动全员责任落实。  “技术改造要长期化、常态化,干一辈子煤矿工作,就要搞一辈子技术改造”。按照晋能控股集团党委的要求,煤业集团从今年伊始便对符合技术改造条件的207个项目进行流程诊断,特别是对13个技改提能项目针对性地编制了技术改造方案及设计。据了解,13个技改提能项目完成后,产能将由原2660万吨/年提升至4500万吨/年,净增加1840万吨/年。同时,煤业集团积极推进66座矿井118个工作面实施小(无)煤柱开采,以及102座矿井175个工作面实施停采煤柱优化,全年预计可多回收资源160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煤业集团还在智能化矿井建设、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注重后端研发,加大应用场景开发力度为抓手,今年将陆续完成6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新建15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个智能化洗煤厂、13个无人值守变电所、4座无人值守压风机房等智能化项目。继续推广“以孔代巷”技术,引式履带机换带新工艺,“钻、装、锚、护、运”一体快速掘进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引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挖潜强管理项目推进促转型

晋能控股电力集团作为全省最大的电力企业,根据晋能控股集团党委对电力产业布局的安排部署,在确保完成保发电、保供电、保供热任务的基础上,抓紧推进节能降耗、精益化管理、清洁能源盈利能力提升等工作,在企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为实现全年稳增长目标,电力集团要求各单位根据年度发电计划指标,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至季、月、周、日,并通过深化契约化过程管理,自上而下建立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签订契约,形成全员、全覆盖、全过程的契约化管理机制,为各项指标飘红奠定了基础。  今年3月中旬,晋能控股电力集团长治基地沁源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晋能控股集团今年首个开工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同时也拉开了企业高速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发展的大幕。紧随其后,右玉小五台58.75兆瓦和总了山10兆瓦两个增容风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年将有19个共计194万千瓦风光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年底,该电力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此外,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积极围绕上大容量高参数先进煤电机组项目的要求,全面推进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等5个百万等级煤电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优化服务拓市场多点发力创品牌

今年1-3月份,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累计承接订单779项,总金额高达186664.16万元,为企业全年发展开了个好头。  整合重组以来,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坚持走好高端化、智能化、市场化、服务型、再制造的发展路径,扎实推进晋控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大同装备矿用永磁电机升级项目等16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行计件工资试点,全面推进计件工资制实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切实强化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以设备安装、维护检修为基础,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素质及能力提升;市场开拓大步向前,成功打开了四川、云南和老挝等海内外市场,全面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煤化工产业是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为确保化肥供应充足,晋丰、晋开、金象等公司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开足马力忙生产。按照“做强化肥,做优现代煤化工,做精材料,对标一流、优化成本、规范管理、突破发展线”定位,一季度,煤化工板块完成总氨产量407.22万吨,较计划增长11.82%;营业收入较计划增长8.28%;实现利润较计划增长51.83%。  除此之外,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还持续在瓦斯发电项目、农特产品销售上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今年前三个月,这些新产业继续保持强有力的逆势增长势头,营业收入较计划增长22.19%,实现利润较计划增长2098万元。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刘振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