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恰此小满时节,小麦籽粒渐趋饱满,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是夏忙的前奏,也奏响了收获的序曲。5月24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神农科技集团,启动了2023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活动。 现在的粮库如何储备粮食能最大限度节粮减损?我们未来吃什么粮食,如何转型升级?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在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专业人士的讲解让在场参与者耳目一新。一年四季耕好“无形粮田”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云龙表示,本次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以“储备安全科学减损”为主题,聚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战略,突出科技和人才在推动节粮减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粮食和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支持粮食储备库仓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控温储粮、气调储粮、横向通风、虫霉防治等储粮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在经验推介环节,山西省风陵渡粮食直属储备库仓储科科长秦国强,介绍了粮库为节粮减损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操作和改造。由于粮库所在地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明显,因此他们摸索出一套四季储粮规律。 秦国强介绍,由于风陵渡春季气温上升较快,昼夜温差较大,多风少雨,湿度较低,所以粮库在阳春3月要做到早密闭,4月春防抓彻底、5月春夏防结露。现在即将进入夏季,易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潮湿、闷热、多雨,较适宜虫、霉生长,因此,6月储粮的关键是做好密闭,到了7月加强防虫、8月要控温去热皮。秋季,我省又易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潮湿、闷热、多雨,较适宜虫、霉生长,因此9月散湿防结露、10月储粮初通风、11月则开始关注降温。到了冬季,我省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寒冷而干燥,西北风盛行,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储粮中12月通风是重点、1月降温应完毕、2月安全早安排。 随后,秦国强向山西晚报记者展示了粮仓改造后的四层仓库窗户,分为外窗、防雀网、防虫网、内窗,为保障粮食安全储备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功能杂粮向“吃得好”要高质量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如富硒、富锌等功能农产品),它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高产农业解决了人们吃饱的问题,绿色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安全的问题,功能农业主要是希望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属于农业3.0,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从“吃饱”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的需求。 山西农业大学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院长尹雪斌介绍,功能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趋势性发展方向,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健康价值,可以有效地与我省的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功能杂粮中心在功能杂粮方面,特别是小米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以及其他功能杂粮如苦荞、亚麻等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功能杂粮的加工手段和技术。功能杂粮加工技术创新出了河峪富硒(锌)小米、多功能苦荞面条、果粮醋饮、功能食醋、糯玉米、洪洞硒康乐产品、卫嫂花馍等多个品种。 在现场,尹雪斌还展示了该中心选育的长豆31号、长生13,以及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长农47号,矮秆大穗品种长杂谷466和饲草谷子苗头品系长分3号,均深受好评。 功能农业作为一项新兴的农产品增值技术,通过差异化实现了农产品营养品质的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健康消费需求,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说功能农业既顺应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趋势,同时又具备三增效应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增寿”。 下一步,功能杂粮还将继续聚焦山西小米,做好功能化技术,讲好功能故事,面向健康需求,研发功能性预制食品。提倡米面适度加工粮油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样给节粮减损带来了新的助力。在益海嘉里金龙鱼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可见科技对节粮减损工作的助力。 益海嘉里太原负责人张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面粉不是越白越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粗糙面粉早已不存在,但过度加工的面粉会损失粮食本身的营养物质,也造成了粮食浪费,所以现在我们提倡面粉适度加工。以小麦粉的生产为例,益海嘉里金龙鱼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小麦制粉设备,以及智能化系统车间管理,在产能提高的同时,还提高了出粉率。自动化、智能化的磨粉机器,不仅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同样减少了粮食的损坏和浪费。面粉要适度加工,轻研细分,可保证面粉质量。” 大米过度加工的问题目前也得到了解决。经过不断的试验调整以及跟踪反馈,益海嘉里采用白度作为精度检验指标,不同品质特性根据糙出白(一千粒三道米机整粒白米重量/一千粒糙米重量)的比例来控制加工精度,创造了“鲜割、鲜谷、鲜存、鲜碾、鲜装、鲜食”六步锁鲜技术,能减少粮食在“割”“存”“碾”等各个环节中的损失,仅其中鲜割(适时收割)一项推广开来,每年东北地区就能减少水稻损失超过300万吨。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