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一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要得到复制推广了。商务部日前印发了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上海、天津、湖北、河南、江苏等自贸区在列。在7月6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副司长陈洪介绍,本次发布的18个“最佳实践案例”涉及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国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供各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借鉴。
已推出278项成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发布的18个案例中,有不少是2019年8月新设立不久的自贸区,至今设立将近两年。
以江苏自贸区为例,据江苏省自贸办副主任崔健介绍,从产业发展来看,江苏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6%的新设立企业数,12.7%的外贸进出口额,9.7%的实际使用外资,集聚了全省9%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江苏省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从制度创新看,江苏自贸区先后总结形成了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实施了一批全国全省的首创改革举措,32项改革试点经验在省内复制推广,40项创新实践案例印发全省学习借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本身就是先行先试,在这个基础上推广复制,树立一个标杆,带动整个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把一批自贸区的做法在全国推广。此前国务院已经印发多批次案例的通知,具有很大的推广复制价值。有些批次是只能在其他自贸区推广复制,也有一些批次是在全国推广复制”。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陈洪介绍,在国家层面,自贸试验区已经探索形成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在地方层面,据不完全统计,前18个自贸试验区已在本省份内推广了约1400项制度创新成果。
“各省份建立了复制推广工作机制,扎实推动成果落地实施,使这些‘制度良种’生根发芽,促进了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和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陈洪说。
因地制宜探索变革
本次发布的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中,结合本地特色,河南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河南洛阳是“一五”时期新中国布局的重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但总体产业结构偏重,亟须转型升级。河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军介绍,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围绕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功能定位,拓展强化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互促共进。
具体而言,河南自贸区制定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3个产业的促进政策,“河洛英才”“河洛工匠”等人才计划,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创新活力的“金十条”政策,吸引人才和资金向智能制造产业流动。同时,推出“科技贷”,创新使用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购买技术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超500亿元。
而在硬件基础、开放程度都颇高的上海,也有自己的建设目标。上海自贸区要建设浦东国际人才港,着力打造人才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这就要通过提升人才行政审批效率,加大人力资源机构集聚力度,链接集成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等来实现。经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目前已吸引全球400余个创业项目实地对接,服务海内外人才近24万人次。
白明表示,“广西的自贸区,对标东盟,实现与东盟的通关一体化,更加便利;江苏自贸区更强调金融与海关的监管;河南老工业基地这样的转型升级案例,可以给其他地方的老工业基地提供借鉴。这些自贸区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
制度创新破题
实现制度创新方面的突破并进一步复制推广,是各地自贸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新旧制度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好相应问题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跟现行的法律法规需要双向适应,其他对应的管理规则、制度需要调整。自贸区经验不宜原封不动地照搬,需要看哪些适合自己,因地制宜。”白明说。
王军举例称,通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可以使个人跨境货品退货时间从20天缩短至5天,既方便跨境电商企业、也方便消费者。“去年疫情期间,郑州商品交易所联合商业银行,在棉花、白糖、红枣等7个品种创新开展标准仓单买断式回购,使企业以较低利率获得融资,一直延续到现在,为115家企业融资近200亿元。”他说。
技术进步也成为重要支撑。对于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来说,长江生态保护是其关注的焦点。通过搭建“生态眼”智慧化平台,利用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实现了长江生态环境立体多源的实时动态感知。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完善智慧管控和决策辅助体系,形成了长江生态保护的“决策大脑”,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持。(记者 陶凤 吕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