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即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正式启动。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整个染色过程脱离了水和化学助剂的使用,推动了传统有水印染的革命性升级和颠覆性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条示范线年产能可达1000吨,将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技术及装备标准规范,使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在国际继续保持领跑地位。

今年以来,走在世界产业前沿的“青岛产”接连出现,书写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新答卷”。

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上半年,青岛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加足马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加速建设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在这项耀眼的成果背后,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在轮轨系统动力学、轻量化材料和系统节能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为这套“贴地飞行”的交通系统下线按下了“加速键”。

半年来,作为前沿科技重要“产出地”的青岛,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力不断增强。仅在新能源领域,上半年便有一批重大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山东能源研究院完成一期工程招标,联合龙头企业推动近10项技术进入中试环节。

平台建设还助力青岛搭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产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翻开上半年成绩单,我市承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以及工业互联网、航空轮胎、无水印染等16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模拟等5家省重点实验室等成果也跃然眼前。

与此同时,青岛构建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特色更加突出,今年以来,全市已下达支持资金9.1亿元,其中7.4亿元“投向”企业,占比高达81.3%。

重点科技项目的落地是城市科技创新见实效最直接的表现。按照“项目落地年”要求,半年来,科技项目落地如鼓点般紧凑、密集。国际领先医药健康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在青建设“分中心”;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头部企业元码基因在青设立总部;全省面积最大的P3实验室获批在青开建;市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在青共建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研究院(青岛),剑指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

以颠覆性创新项目“布局”未来

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颠覆性创新则是创新型产业集群激发内生动力的“基因芯片”。

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品牌日”上,赛轮集团推出的“液体黄金”轮胎以其出色的外观和优异的性能吸引了众多关注。此款轮胎作为新一代低碳绿色轮胎产品,采用新型胎面胶材料制造而成,其轿车胎的滚动阻力可降低30%以上,卡车胎的滚动阻力可降低40%以上。如果用数据进行量化,使用该轮胎的轿车行驶15万公里,可节油797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吨;载重卡车(按18条轮胎计)行驶50万公里,可节油2.78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4吨。

像“液体黄金”轮胎这样领全球行业之先的颠覆性创新成果频频在青面世,意味着青岛布局未来产业的决心正逐渐变成现实。

颠覆性创新背后,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功不可没。近半年,青岛已有三批共3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为更多高企诞生打好了“提前量”;头部高企上市成果斐然,上半年全市新增上市、过会高企5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31家。

半年来,青岛强化主动布局,聚焦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支持资金4320万元。

同时,强化市区资源叠加投入,青岛共组织局区会商重大项目21项,支持资金超1亿元。其中,预计年营业收入2.95亿元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内首个全要素集聚的青岛科学仪器产业园,以及青岛认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项目均在支持之列,将有力推动我市海洋经济、科学仪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

用科技服务激发创新活力

不久前,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迎来了两位“智库”成员:被誉为“飞秒激光器技术第一人”的曹祥东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孙辉。这两位国内飞秒激光技术的“领头羊”能与中皓生物达成合作,得益于市科技局举办的生物医药产业沙龙。

半年来,在青岛,像这样的科技沙龙“遍地开花”,聚焦不同产业领域,每一期沙龙都汇聚着企业、资本、载体等创新要素,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引入了前沿创新理念,激荡着青岛科创生态的“一池春水”。这也是青岛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政产学研金服用”更加通畅,“创新创业微生态”加速形成的一个缩影。

这半年,青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改革谋划,“组阁揭榜”、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新举措的尝试,为进一步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打稳了“地基”。此外,青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更获批了科技部科技监督评估和诚信管理改革试点,是全国唯一获批的副省级城市。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沃土”,孵化载体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据悉,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已引进企业23家;春光里打造“青岛智谷”,已有维智科技北方总部、够快云库北方总部等108家企业落地;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已累计引进注册企业80家。

从体制机制入手,青岛还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了更多通路。依托“半岛科创联盟”这一平台,联盟秘书处已组织走访企业、高校院所800余家,收集创新需求649项、科研成果8315项,并据此组织各种形式专场对接会5191场,推动349个项目得到了精准的深入对接。(记者 耿婷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