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做客“民生在线”,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大幅提升,PM2.5、PM10持续改善;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12个断面较水质目标实现类别跃升;已完成治理村庄912个,治理率达到17.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近年来,我市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不断改善。“去年,我市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杨钊贤介绍,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8月24日,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为27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改善12.9%、7%,如今“青岛蓝”已成常态。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举措。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完善政策制度,继续发挥市大气污染治理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调度、督导、考核、通报、问责“闭环”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出台《青岛市2021年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攻坚30条措施》,从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船污染防治等六个方面制定30条具体工作措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深化攻坚。
水是生命之源,青岛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实施了《青岛市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保障提升攻坚方案》,实施“一河一策”,明确了分步扩容提标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管网排查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16项综合性措施,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其中12个断面较水质目标实现类别跃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青岛市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实施了五年巩固提升行动,积极探索治理经验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治理村庄912个,治理率达到17.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碳达峰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全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过去十年内,青岛在低碳发展领域做了一系列工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如何结合我市实际,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减污降碳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达峰目标是当前我市‘双碳’工作中最关键的课题。”杨钊贤表示。此外,我市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清洁能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标国家到2030年25%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发展目标,目前我市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
围绕“双碳”目标实现,我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双达”目标实现路径。
争取气候投融资试点,打造绿色金融实践示范。目前编制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向生态环境部呈报了试点申请。省政府已经将该试点列入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西海岸新区管委与山东发展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建设。
聚焦突破创新,努力在适应气候变化上走在前列。2019年9月,我市就编制了《青岛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成为国内首个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城市。常态化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建立相对完善的碳排放数据体系,现已持续完成11个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双碳”工作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能耗强度下降21.5%,碳排放强度下降27%。201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基本达到欧盟标准,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进入“十四五”,在“双碳”目标倒逼之下,为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市将加快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社区试点、零碳社区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环湾项目环评守住“三条底线”
胶州湾作为青岛的母亲湾,一直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有网友提出,在环湾保护上,生态环境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杨钊贤表示,2017年青岛市率先在全市49个海湾推行湾长制,成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城市。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青岛市胶州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胶州湾湾长制实施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打好胶州湾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不断加大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力度,对监测站位进行优化调整,综合监控胶州湾水质。严格环湾区域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理念,着重守住“三条底线”:在区域上,守住生态环境功能和准入的红线;在行业上,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环境减负;在项目准入上,严格遵守环境准入条件和标准,不满足环境要求和产业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准审批。(记者 吴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