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后的骨头越难啃,PM2.5浓度每降低一微克都需要更精准的施策、更艰巨的付出。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全民的刚需求,这也决定了,大家应当自觉成为环境的守护者。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一微克的进步,恰恰蕴含在千千万万人一点一滴的改变中。

北京“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成绩单日前揭晓:本市去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30+”,蓝天“含金量”明显提升。同时,最新一轮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排放中各类源绝对量均实现“瘦身”,但仍占比六成,其中移动源占比最大,生活源次之。

亮眼成绩单广受点赞,源解析结果更值得关注。找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清除“心肺之患”,得先给来源复杂的PM2.5号准脉。犹记这一概念初入公众视野之时,污染来源成因一度众说纷纭:从“烹饪贡献不小”到“燃煤是罪魁祸首”再到“机动车只占4%”,各方说法似是而非,缺少科学认识,便难以精准地制定方案。2014年,本市首次公布PM2.5源解析结果,以科学之声一锤定音,凝聚了共识。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也正是循着一次次源解析指出的方向,北京瞄准痛点、精准施策,让治理行动迅速见效。如今,第三份源解析公布,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更隐藏着下一阶段治理的发力点。

随着蓝天保卫战不断深入,北京“气质”日渐提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治理持续推进、方案持续完善,越往后的骨头越难啃,PM2.5浓度每降低一微克都需要更精准的施策、更艰巨的付出。比如,从本轮源解析看,移动源仍是本地来源中的重头,可在实施“国六”标准、完善区域限行、推广新能源车等举措之后,如何才能在确保出行需求的前提下继续降低燃油车排放?再如,在占比10%的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行业占比较大,可经过持续的“疏整促”,全市一般制造业等集中疏解退出任务基本完成,怎样进一步压缩相关企业的污染能耗?种种难题无法回避又纠结胶着,必须想方设法,继续攻坚。

大气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迭代更新、生活方式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其系统施治的过程,也是城市本身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产业变革交织治理升级,决定了打赢大气治理之战,既要在治理末端上想招使劲,更要在腾笼换鸟中激发动能。从城市发展的大逻辑中审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本身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强“白菜心”的动力。年来,北京蓝天常驻、“颜值”提升,与此同向的,就是疏解整治的“减法”换来了创新发展的“加法”。2020年,本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8.2万元/人,新经济增加值总量超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约1/3。持续向大气治理要成绩,倒逼北京在新发展理念中厚植优势、探寻路径,这也是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的应有之义。

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全民的刚需求,这也决定了,大家应当自觉成为环境的守护者。从源解析结果看,开车、烧烤、餐饮油、建筑涂装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都可能成为PM2.5的来源,某种意义上,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可以做出的最大生态贡献:外出少开车,尽量选乘绿色交通;有机会多种树,尽量不用一次用品,乃至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一微克的进步,恰恰蕴含在千千万万人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中。不断强化“人努力”这个关键变量,就是在巩固北京“气质”提升的赢面。

大气治理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放眼世界,那些曾受雾霾困扰的国家,治理历程皆长达数十年。这提醒我们,必须对治理的曲折、长期有充分预估:不能一见到蓝天接续,便喜不自禁;一见到雾霾不散,便愁上心头。“敢啃硬骨头”的执着,就是战胜雾霾的法宝。咬定目标、持续用力,一天一天去争取,一微克一微克去抠,湛湛蓝天就会越来越多,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会越来越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