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而且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按照“创新高地共建、创新要素共享、创新环境共育”思路,安徽要下好创新深度合作 “先手棋”,加快构建高水科技创新共同体。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因此构建高水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协力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立足优势,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安徽省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医疗设备等前沿和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原创成果。安徽省应以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立足自身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围绕“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和重点产业领域,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创新,激发自主科技创新活力。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尤其是要创新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家、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安徽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安徽省自主创新的新高度。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释放科技人才创造活力的关键前提。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制度和其他因素交互而成的网络。科技创新共同体要走向深度融合,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安徽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对接与协商,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体系。联合联动,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依托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智库联盟,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和企业研发资源,围绕创新链上关键环节和优势主体,强化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和联动,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形成联合攻关。共享共赢,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发挥“三省一市”资本市场优势,围绕高端高新产业,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台,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资源数据池。加大“三省一市”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加快推进人才评价、互认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长三角城市“人才圈”。

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的目标之一在于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要以产业升级为靶向,引领科技创新方向,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安徽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集聚台,一体化推进创新高地建设。增强合肥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苏浙皖区域创新发展水,与上海共同打造长三角科创圈,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圈和创新城市群。集聚资源,联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创新政策,协同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研发台。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集聚优势,协力打造创新发展带。开展沿沪宁杭合产业创新带研究,引领支撑高端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打造生态绿色发展创新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支持环太湖科技创新带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学技术是世界的、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目前,安徽已经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合作,建立89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25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鼓励具备优势技术的高校、科研机构在海外开展联合办学、开设分支机构、实施国际援助项目。共同举办国际化、品牌的展览展示与论坛活动。发挥三省一市华侨华商资本、人脉等资源优势,扩大民间交往、深化民心沟通。鼓励有关商会、产业联盟、企业等推进与国外有关组织和机构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协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围绕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适时牵头和参与发起全脑神经联结图谱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联动,加快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加强“放管服”改革联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依托长三角对外开放整体优势,大力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安徽设立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积极争取科技相关国际组织在安徽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加深与欧盟创新驿站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加强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共享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促进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落地。加强各类创新台建设,积极参与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国际化台,加大国际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共享海外引才渠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