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一键识别病虫害、尾菜还田变肥料、定制农产品“身份证”……农交会上,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农产品离不开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标准化的提高则依赖于技术的升级换代。这些新技术正推动农业进入数字时代,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展厅
每天,在金寨县三个农民电子商务公司包装仓库里,工作人员将一罐罐茶打包装箱。打包完毕后,他们会在包装箱上贴一张“溯源码”。
“消费者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这罐茶从种植、采摘一直到销售所有环节的全流程信息。”9月17日,在合肥农交会7号馆数字农业展区,该公司负责人董维新告诉记者,客户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了解产品所有信息,能让他们买的安心,吃得安心。
“二维码”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大数据平台。记者在现场展示的智能云仓可视化平台上看到,各产品的运营数据、仓储数据一目了然,每一次客户扫码也都有迹可循。通过这一数据平台,实现了农作物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严谨化,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种植生产管理。
在7号馆设立的数字农业展厅,以长丰县、砀山县、金寨县、歙县、桐城市5个数字乡村试点县和种业、稻米、生猪、水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8种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为展示重点,通过视频、展板、实物等方式,充分展示我省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成果。
“在这个大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全县所有种植草莓的分布图,土壤检测PH值,可以帮助农户做到精准施肥。”在长丰的“合肥智慧农业谷”展区,副研究员李伟向记者介绍,他们还给农户提供一款app,拍照即可识别病虫害,系统会自动进行用药指导。
享有“中国草莓之都”美誉的长丰,草莓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36万吨。依托合肥智慧农业谷,长丰正在构建以“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为核心,集产业布局、物联网监测、病虫害识别、肥水管控、安全溯源、网络销售“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体系。李伟透露,未来两年里,这一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体系将向全县推广。
夏季自动遮阳,冬季自动补光……在蔬菜大棚,补光灯、水肥一体机等电气化设备越来普遍,蔬菜大棚俨然变成了“蔬菜工厂”。“这些设备让种苗摆脱了自然条件束缚和地域限制,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数字农业的新源农业展区,该区负责人严乾元告诉记者,除了育苗智慧化,他们还尝试着将尾菜发酵,加工成有机肥可二次用于育苗,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还能实现资源化利用。
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为为抓手,我省已建设农业互联网示范点300个,大田物联网试验示范区4个、应用农业物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1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认真贯彻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数字化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进管理数字化升级、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加强数据资源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涉农数据对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监管。
(记者 史睿雯 彭旖旎 符秀云 实习生 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