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学生黄超在大学生创业园生产基地为企业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讲解。
②山西大学卢华东教授指导学生进行全固态激光器调试。
③中北大学学生在学校智行工作室(智能控制)双创实践平台进行项目试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道考题。2016年9月,我省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并配套出台了“六卓越一拔尖”等系列文件,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延伸到全省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省本科高校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468门,上课学生每年超过16万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45%。另外,我省先后立项支持了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改项目132项,各高校立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21项,参与教师1956名;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创新创业相关教学成果奖62项。全省共立项支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22项,其中1140项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学生人数共计达到7.4万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文化。
目前,我省已连续6年成功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216913名学生、36704个团队参赛,盛况空前、影响空前、成效空前,创新创业的青春力量迸发,组建了一支敢闯会创、爱拼敢赢、气势磅礴的新锐双创大军。
2021双创活动周正如火如荼,各地创新创业又迎来新一轮高潮。作为双创的重要阵地,高校学子始终是一支最为活跃的力量。在这里,双创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让我们共同聚焦这方热土,去喝彩、去加油、去思考。
[培养职业农民]
最接地气的教学改革
黄超2008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现任晋中市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的事业正是根植于大学期间的双创实践。2007年,他找到学校周边村庄一座废旧的塑料大棚,东拼西凑了3000元开始平菇种植试验,第二年又筹集10万元发展平菇生产,但由于试验和生产脱节,技术与管理跟不上,投入都成了“学费”。2009年,他再一次筹资10万元,建立了第二个温室大棚,在生产过程中,他不断试验和创新,目前已研发出黄土高原香菇夏季差异化生产模式和食用菌全自动加湿系统等10项关键技术,他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山西农大的一个“产学研”基地。
黄超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双创经历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当一辈子职业农民,并应农民所需,将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拿出来,奉献给他们,推动更多的农民创业。
山西是中国三大玉米制种基地之一,但学校人才培养与玉米种业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在这一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种业强省创新创业先锋班”应运而生。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出题、学校答卷”的模式培养人才。开设课程根据企业所需“订单式”设置,以实践课程为主,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刘浩杰,山西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同时也是该校创新创业学院“昆仑万维数字农业”团队负责人。双创路上,刘浩杰始终怀有一份赤子情怀,他对记者说:“与互联网相比,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还如同一片荒原,探索用大数据驱动传统农业升级发展之路是方向所在。学农、爱农、兴农,就是要让广大农业生产者拥有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今天,他的公司已直接带动600余名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举办40余场创业讲座,覆盖近1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次,帮扶生产者460余户。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2021年首届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招生工作已经开启,该校副校长邢国明介绍说,“双创实验班”首届招生100人,将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专业壁垒,重塑农业教育链,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中去。
[点燃一盏“灯苗]
双创大潮里的民间探索
2017年的某一天,在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排队等待第一个进入的猫咪成了当日的“热点”。“696小铺”是“灯苗班”的一个文创团队,2018年毕业季献礼,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只“学霸猫”。经过推文上线、视频首发,猫咪一夜走红。
山西财经大学2019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崔洁茗是项目组运营部负责人,她骄傲地告诉记者,目前,猫咪已经以纪念品的形式亮相在大众面前。
2021年,崔洁茗带领她的团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一路冲进省赛。在70周年校庆中,该项目最终以主推文突破6.2万的阅读量、微店突破99+订单完美收官。
“灯苗班”成立于2014年5月10日,是一个民营企业山西灯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在校大学生集体创业启蒙班,成立7年以来,目前已孵化出近20个项目,部分项目组已经进入成熟的公司化运作。
李豪是山西财经大学2018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3期“灯苗班”班长。谈起自己的双创经历,他认为:“这是我在大学做过最正确的事情,双创实践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是在心法上,让我知道怎么正确看待事物,以及做事的出发点和终点在哪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让我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能主动地去想事做事,从而在事业上受益良多。”
山西灯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是想给自己公司选人,后来做着做着就慢慢演变为一个创新创业的孵化载体。陈伟坦言:“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一方面是要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是短期不会有直接变现,但是很有意义,好就好在能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市场竞争力,同时缓解了政府和学校促就业工作压力。至于商业上面的考量也急不得,这么多人在干一件事,大家倒也不是很慌,而且最关键的是,从未来看,双创与公司当下的主营业务相比,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8月11日,山西意启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中学功能室设备采购项目”556.7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李辉是中北大学2018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靠贷款付学费的李辉,通过兼职送外卖、节省生活开支攒够费用,申请了自己的第一项发明专利——“防摔手机壳”。之后,他又获得双面玻璃擦、华夫机、自动滴灌系统等多项发明专利,因为有了在校期间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李辉的创业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哪里就有市场认知,我坚信科技应该从生活中来,成果应服务于生活。”李辉说。
近年来,中北大学以交叉性、前沿性为牵引,从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三个维度,构建了8大门类超百门双创教育实践类课程群,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形成了意识、知识、素养、能力“四位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7月27日,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北大学金奖及获奖总数均居省内高校首位。在冠亚军争夺赛中,该校李杰、冯凯强师生团队研制的“箭载姿态测量与北斗定位装置”项目获得亚军。该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另辟蹊径,其相关技术和产品体现了极高的技术创新。
[形成生态格局]
让小众化成长融入大众化氛围
5月12日,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落下帷幕。山西大学超算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代表队同获一等奖,总成绩排名全球第七,并且以76.71万亿次/秒的HPL持续浮点运算性能打破了世界纪录。
作为竞赛团队成员,该校2018级本科生张飞飞说出了自己的一段内心独白:“我觉得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90%的因素是自己不能决定的,因为我获得了那些我们所不能决定的东西——贵人相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和学院的支持、指导老师的督促以及能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都是我不能左右的东西,但是它真的和努力同样重要。”
近年来,山西大学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专家学者资源+教学科研实验室设备资源+专利库资源”基础上,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竞赛活动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双创实践平台,同时,构建了集“科技成果+企业”“科技成果+政府+企业”“科技成果+政府”共建平台和“科技成果自孵化”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2020年以来,学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2项。
在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山西大学教师队伍更是冲在了双创活动的最前沿。
激光光谱研究所张雷教授围绕火力发电中入炉燃煤粒度和工业指标控制的重大需求,研发了低成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多功能煤质快速分析仪,并应用于山西平朔煤矸石电厂、山西河坡电厂、神华准能矸电、山西阳光电厂等企业。
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邱瑞芳副教授以粉煤灰为原料,研发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并且对其进行强化增韧,项目组目前已与山西科腾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应用生物学研究所张婷婷副教授围绕太原市小店区农作物虫害玉米螟和大棚果蔬虫害白粉虱及蚜虫,通过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害虫致死率,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目前,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太原市小店区锦程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协同政产学研]
青春梦想终将筑起强国之基
李昭颖是太原理工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她负责的易宁电力能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电力行业实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提供了解决方案,获得2020年第六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提到双创带来的收获,李昭颖告诉记者,在完成项目与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激发出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黏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开阔了眼界,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
装备制造是强国之基,我国重大装备所需液压系统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产业长期面临“卡脖子”的局面。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翔宇负责的绿智驱动团队首创低压损高精度流量控制、载荷差异均衡控制、动势能储用三大技术,将主机能效由原来的20%提高至60%,从源头节约燃油达66%,项目获得2021年第七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谈起心得体会,王翔宇深有感触地说,很幸运,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不懈奋斗。项目的产生与执行,使得团队各个成员的创新意识、执行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跨专业学习以及协同配合能力等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点燃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强化了核心通用能力和企业职务能力。
太原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及山西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近年来,该校建设了各级各类开放实验室和25个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地,打造了“数港”“匠坊”“逸庐”等3个双创引领示范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教育实践平台和太原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孵化园,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
一点思考
创新会让创业走得更远
需求会让创新飞得更高
山西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耿彦峰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传递给全体学生,使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并结合所学专业,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耿彦峰坦言:“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创新教育,创新为先,没有创新的创业肯定走不远。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目的。从内容上来讲,我们要让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对应的社会某一领域尽量同步,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对标社会领域真实场景、真实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新成果、新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符合社会需要。”
太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郭菲表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跨越学科界限、产学界限,面向实际需求的育人体系,打造实现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的支撑平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和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
中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高春强认为,只有秉持双创教育人人受益、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将双创教育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实现“意识、知识、素养、能力”人才培养新要求,才能培养出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敢闯会创”的双创人才。实践证明,一旦形成“人人有科研、人人搞创新、人人谋创业”的创新创业格局,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本报记者贾力军
本版责编:高瑞敏
版式:刘铁军
制图:路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