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丽媛)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3.57%;全省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森林火险预警卫星监测实现全覆盖……我省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加快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力度,全省林草资源得到有效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10月22日,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新闻通气会,全面展示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创新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绿色逐步成为美丽山西底色。“十三五”以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区“四大区域”为重点,全流域布局、整山系治理、区域化推进。完成营造林2300多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绿化村庄2500个,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村”22个、“国家森林乡村”255个,美丽山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抽样+遥感判读+参考判读+现地核实”的年度清查技术,创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体系,我省成为全国唯一出台年度监测数据报告的省份。2020年山西省森林资源年度清查最新结果显示,全省森林面积达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57%,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森林覆盖率约束性指标。
重治还要善保。“十三五”期间,我省推进综合效能型防火,形成了具有山西特点的网格化巡查和定点看护制度。通过“一函两令”(火险预警提醒函、热点核查督办令、早期处置督办令)督办机制和全覆盖的森林火险预警卫星监测等手段,我省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确定的0.5‰的目标。
为持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我省优化生态空间和保护格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272处。同时,我省全面开展资源调查监测、野外巡护救护、栖息地生境修复、生态廊道连通、疫病监测防控、经营利用监管、立法执法普法、公众宣传教育等项目,不断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全省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白眉朱雀、红脚鹬、橙翅噪鹛、黄臀鹎等)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纪录,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构建“三屏四群五区”国土绿化体系,力争利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基本绿化,确保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5%,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持续实施多项保护工程,突出保护重点,凝聚山西绿色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