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盛会如约而至。
  10月25日,三晋人民翘首关注的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一场事关山西未来发展的盛会,在这收获的季节,在这谋划的时段,我们细数发展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擘画美好的未来,宏伟的蓝图已经徐徐绘就。
  8时许,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的党代表,带着全省党员的郑重嘱托,承载3500万人民的殷切期盼,乘坐着大巴车从会议驻地缓缓驶向会场。他们意气风发、拾级而上,一步一个新台阶,一步一个新跨越。
  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神采奕奕,诉说着各条战线的捷报、人民幸福安康的消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争作贡献,今天又肩负起谋划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拿出三晋儿女最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最高昂的奋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山西大剧院会场内,气氛庄重热烈。
  主席台上,正中悬挂的金色党徽熠熠生辉,十面红旗鲜艳似火。会场上方“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会标十分醒目。二楼眺台上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大幅标语凝练大会主题,字字铿锵有力。
  9时整,蓝佛安同志宣布: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高唱国歌,激昂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场。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期待的目光,林武同志向代表和主席团成员鞠躬致意后,健步走上报告席,代表十一届省委向大会作题为《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的报告。
  听,这是对来时路的深情回眸。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从一度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经济遭遇断崖式下滑,到政治生态由“乱”转“治”、发展由“疲”转“兴”,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转型发展态势良好,再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蔚然成势,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
  听,这是五年发展实践的深刻启迪。
  ——回望这五年奋斗历程,最让我们感恩在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020年5月两次亲临山西视察,带来了对山西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山西工作的殷切期望。山西之所以能浴火重生、开创新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听,这是继往开来的谋篇布局。
  ——我们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必然要求,也是省委工作思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提升。山西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就是要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听,这是山西人民的誓言铿锵。
  ——站在山西这块古老厚重的沃土上,因为有着壮美的山河、灿烂的文化、红色的基因,我们无比自豪、无比自信。站在山西这块活力四射的热土上,因为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召唤,我们永远自励、永远自强。
  ……
  2个小时的时间里,报告干货满满,会场内22次掌声雷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前进的号角,让代表们豪情涌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汇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会刚一结束,每位代表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大家热烈交流,在为报告点赞的同时也表达着对未来的信心。
  聆听完报告,王世杰代表豪情满怀地表示,山阴境内拥有旧广武城、明长城、汉墓群等,山阴将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龙头,大力度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为我省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贡献“山阴力量”。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好报告!”走出会场,薛凤奎代表激动地说,“报告处处体现着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自觉,处处体现着省委勇于改革创新、锐意开拓进取的责任担当,我现在浑身充满了干劲儿!我们坚信,只要扑下身子干,挺起脊梁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奋斗目标和美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实际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党代表都在报告中寻找着自己的前进动力和方向。“报告提出,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立足本职,增强本领,为国教好书、为党育好人,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学成归晋,报效祖国,回馈家乡。”刘晓瑜代表说。“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让我们社区工作者更加坚定了信心。”吴志花代表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每一件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重整行装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光荣、梦想交织延展;过去、现在、未来交相汇融。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久久为功的作风,将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杨文俊 高建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