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近日出台的《山西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规划》锚定“为山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一根本目标,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聚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富民战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五大领域,设定了23项主要指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两类四型”推动全省高校分类发展,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规划》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服务山西转型发展,服务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人才需求。 “制定《规划》时,我们坚守了三条原则:紧扣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金碧表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增值赋能的主阵地,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制定发展指标时,是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推进资质教育和学历教育,以此来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队伍建设,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战略性地位。《规划》提出了完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对此,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专家霍小霞博士表示:“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对于高校特色发展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框架和山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我们构建了‘两类四型’发展体系,‘两类’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型’指研究型高校、研究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技术技能型高校。” 李金碧介绍说:“根据‘两类四型’说,我们在制定《规划》时,把全省高校分类定位、对号入座,提出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争先进位,率先发展,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打造山西高校发展的‘领头雁’‘旗舰店’。第二个层次,是支持其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建设成为在产业、行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即研究应用型大学。第三个层次,是其余的本科高校,也叫应用型高校,要求贴近产业、行业发展,以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成为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是第四型,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对接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类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作为率先发展高校,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扛起改革发展、示范引领的重任。”山西大学副校长马杰表示,“最近,学校与北京大学共建了山西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同时立项建设了基于量子光源的地基引力波大科学装置,新建了云冈学研究院、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通过这些大平台,学校正努力成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方面军’,也为山西省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通过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助力他们成才,为我省以及国家未来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供给基础。”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山西提出定根在地方、定位在应用、定标在高水平,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李金碧表示:“我们围绕‘一校一面’特色发展提出了3个转变: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向地方转变。通过服务地方、立足地方来破解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的短缺问题。二是要实现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重点是要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优质高等资源供给量。三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大而全’向‘小而特’转变,把低质、错位、过剩的专业停招或直接撤销,使各个高校在‘一校一面’特色发展上有所突破。” “在破解同质化的过程中,除了学校内部相关联学科之间的合作,还鼓励高校勇敢打破边界,同其他院校即通过校际合作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打造山西专业集群化高地。”霍小霞说。
在全国率先进行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全力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对接服务转型发展更加精准
山西在全国率先启动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共撤销停招本科专业277个,撤销陈旧专业方向100个,新增设并安排招生专业187个、专业方向14个。在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带动下,全省高校专业增设不再盲目“追热”“追全”,而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据悉,经过专业优化调整,全省本科高校与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专业766个,占比61.77%,提升了10.2个百分点,对接服务转型发展更加精准。 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就是该校2020年新获批开设的专业。“学校给学生们配备了相关导师,一个导师带3至5个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培养,以及在特种机器人工作室的实训培养,打通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应用的环节,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该校先进成形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介绍说。 中北大学去年刚成立的半导体学院今年迎来了首批新生,该学院对接产业需求,下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相关领域专门人才,中北大学还建成了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教学平台,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半导体产业、集成电路方向共同发力,积极筹建集成电路一级学科。 高校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周期,如何紧紧抓住每个战略机遇期,让培养出来的人才保值甚至增值?“让人才保值甚至是增值,根本上还是要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李金碧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定期发布专业增设指南,引导鼓励高校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相关的专业,填补空白的专业;二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守三条红线即‘错位的专业、低质的专业、过剩的专业’,坚决撤停;三是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升级换代,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把专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实现培养的人才保值增值,高校发展的布局应该是超前的。超前布局,要有国际视野、山西情怀。高校一定要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同国内外的高水平大学,同省政府及其他兄弟省市地方政府进行合作,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霍小霞说。
培养一大批“三晋工匠”后备人才,打通人才培养通道,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规划》提出,实现职业教育全面振兴,实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分别建设10所和60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遴选认定200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着力培养一大批“三晋工匠”后备人才。 今年3月,由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成立的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正式揭牌。这是山西第一所省属公办本科职业大学,也是全国第一批通过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组建的新型本科层次高校之一。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真正让此类职业大学成为锻造大国工匠的摇篮?李金碧强调:“一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发展路径,让大学和市场、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建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想成为锻造大国工匠的摇篮,核心还是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中职—高职—职业本科高校—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个人才成长通道必须打通,否则就会存在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效应。”霍小霞说。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教育改革是关键一步,“十四五”时期,山西将紧扣“质量”和“需求”两个关键词,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智力支持。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透视”本报记者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