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板僵硬的填鸭式教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生动的课堂体验。不久前举行的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决赛中,全省31所高校的151名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使课程思政这种“课中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

接地气 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把思政教育融入全课程、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教学方式。”一堂《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课,如何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在过去的这几年,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的教师景飞龙可没少花心思。

凭借这门课程,景飞龙获得了此次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文史哲组别的一等奖。

“就商务英语专业而言,是可以做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景飞龙告诉记者:“比如说,学生写毕业论文时,我们会提醒学生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传递给了学生;由于是语言类专业,同学们在写毕业论文时会参照、引用一些国外的语言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特别强调,要把好思想意识的关口,树立起包括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观念。”

景飞龙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不少同学的论文中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词语,国内外在用英语表述时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含义也有区别。如果在使用时不和我们国家的表述保持一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单词,但背后呈现的却是不同的国家立场。”

景飞龙表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上的思政课,这样的“课中课”与学生的学习、科研、毕业甚至就业都有密切的关系,能够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意义重大的育人任务。

不说教 入耳又入心

当记者见到中北大学大数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梁志剑时,他正在为《程序设计基础(一)》精心准备思政案例。对于这门为大一学生讲授的课程,梁老师格外用心。

“大一学生从高中毕业没多久,正确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树立,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梁老师说:“讲授专业知识时,我会给同学们介绍计算机的历史和现状,国产计算机和国外产品的差距,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内容,就会让同学们产生一种使命感,他们会认真思考年轻一代在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此外,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学业帮扶。成绩优异的大二学生去帮助大一的学弟学妹,弥补学业上的不足。等大一学生升入大二,他们也会帮助下一届的学弟学妹,无形中培养了同学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同学们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学习兴趣的持久度都在不断提升,不仅能听进去,还能牢记于心。”梁老师表示:“课程思政的成效,并不会在一门课程或者一个学期结束时就能立刻体现,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好的思政教育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放在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守初心 名师讲“金课”

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也被称为“金课建设计划”。经过3年时间,要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而课程思政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省教育厅通过设立研究项目、培育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打造资源库和优秀案例、推出示范课程等措施,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仅在今年,全省高校共成立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4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立项支持了88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个团队成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

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新时代高校教师只有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教师完成好专业教学是“画龙”,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点睛”,我省将以改革创新思路促进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让更多具有“画龙点睛”本领的名师带着“金课”走进课堂。记者 尹 哲

短 评

为青年学生上好“人生大课”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推进,7大类专业课程的教师都要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才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

近年来,我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内容、畅渠道、强队伍,结合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背景,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杜绝“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每一位高校教师只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融合,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人生大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