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五大战略定位、六大重点任务、两个时间节点定位发展航向
省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翔介绍,《指导意见》坚持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遵循,把一体化发展作为主题,把打造高能级增长极作为主要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纽带,谋划确定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实施范围,提出了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重要走廊、中部城市群发展隆起地、全省先进制造业集聚地、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五大战略定位和“一轴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布局,部署了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转型发展产业新体系、打造太忻科创共同体、构建与京津冀联动发展高地和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区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分两个时间节点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25%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域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的位势和影响力实现跃升。到2035年,经济集聚度、区域融合度和政策协同度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区域首位度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效畅通,整体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规划引领、要素保障走在前面,把发展蓝图落在用地上
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潘俊刚表示,将重点围绕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生态管护、高标准要素保障,着力构建经济区发展新格局,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激发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和汾河为主体的河流水系保护为支撑构建联动区域的生态廊道体系,以5个自然保护区、22个自然公园形成生态保护重要节点,构建“两屏四廊多区块”的生态格局。全省优先考虑经济区建设用地需求,对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产业链条、重大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项目用地以及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指标倾斜。在“用好增量、加大流量、盘活存量”上做好文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深化拓展“标准地”改革,加快工业项目开工落地,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区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涵养和保护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陆东介绍,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示范;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形成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黄土复净的区域环境治理示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形成山川治本、身边增绿、景观舒美的区域绿色屏障示范;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推动形成生态环境项目快速审定、快速启动、快速建设的区域行政服务示范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太原及周边地区“1+30”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区域内12个县(市、区)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开展汾河、滹沱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试点。开展忻府区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建设固废综合处置静脉产业园区。支持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治理、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机制,开展环城绿化和森林乡村建设,强化水源涵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小时城际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四小介绍,今后四年,我省将重点支持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实施公路建设3800公里。到2025年,区内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3A及以上旅游景区、市级及以上开发区和矿产资源节点实现普通国省道全覆盖;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网全面建成,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30户及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基本建成充分满足运输需求、有效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有力支撑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枢纽方面,加快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抓住雄忻高铁建设历史机遇,同步规划建设与雄忻高铁有效接驳的客货运枢纽,建设太忻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增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形成太原连接雄安新区并辐射省内设区市2小时城际交通圈,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
本报实习记者刘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