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聂海

3月11日上午,在河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扶沟县昌茂纺织有限公司(简称昌茂纺织)二车间内,车间负责人徐秋萍正在巡查安全生产、清洁卫生、电力畅通、网络机台连接等情况。

“每天早上6点,我都会通过手机智能管理系统,查看夜班生产情况,如果出现落纱必须停机,以前停机时长需要80分钟,现在只需20分钟。节省1个小时,50台生产车可多纺830公斤纱,一天增收3万多块钱。”

从农村打工妹到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返乡的徐秋萍,苦学纺织技能,从挡车工做起,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如今她带领着14人的管理团队,每天指挥车间207名工人有序工作。

比徐秋萍晚两年返乡的农民工赵霞,也是从挡车工做起,由于技术比武第一,当即就成为一车间的前纺主任,2017年被提升为昌茂纺织综合办公室主任。公司领导层几乎都是从一线工人干起的,且百分之九十都是扶沟本地人。公司总工程师黄春辉由衷地说:“人是家乡人,水是家乡水,吃着家乡饭,比在南方打工舒坦多了。”

刚进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郁永丽和张艳华说:“我们的年龄都是40多岁,公司首先对我们进行培训,然后就给我们交了各种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在福建鞋厂打工,干的时间长,比较累;在家门口轻轻松松,每月能挣近5000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下班了有澡堂,可以洗洗澡。公司食堂一天有三顿可口饭菜供应,早上鸡蛋煎包油条稀饭胡辣汤,中午主食天天不重样儿,晚上能吃到四菜一汤的自助餐。宿舍装有空调,还有夫妻间。”

为了稳定技术工人队伍,公司实行工龄积分奖励制度。工作达10年以上的员工,每月可增加工龄工资300元。为了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公司每年定期给员工全面体检。本来是地道的农民,成为技术工人后,和城市的上班族一样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如今,昌茂纺织共有员工630名,其中返乡农民工就高达486名之多。

为节能降耗,争效益、提速度,他们避开用电高峰期,白天做维修、保洁等,到夜间开足马力生产,仅此电费一项,一年就节约300万元以上。同时利用公司边角废料改造的“落纱小车”,可以把飘动的棉絮捡回来,加上减少断头操作的降“风箱花”等技改,也可让公司年增收200多万元。

返乡农民工组成的技术团队,破除了最终以指标判定产品质量的做法,通过物联网信息化平台,运用智能化管理,让客户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对纺纱产品的重量、条干、棉结、细结强力、CVB等多个指标全程浏览,并及时吸纳客户的合理化意见,促使工艺参数日趋合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管理智能化、产品国际化,已成为昌茂纺织公司的亮点。

2021年,扶沟县虽然7月份遭遇汛情,11月份遭遇疫情,但昌茂纺织销售总额却高达3.6亿元,税收超过1000万元,实现了销售税收连续3年增长。

据介绍,投资3.5亿元的旭旺无纺布项目3月底即将投产,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不仅年产值预计可达5亿元,年税收预计可达2000万元,还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