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洞山楚王墓东1龛彩绘陶俑发掘现场

“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展览现场

狮子山楚王墓中发现的陶俑 (徐州博物馆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驮篮山乐舞俑

驮篮山乐舞俑

□ 通讯员 赵珵珵 本报记者 于锋

“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是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典型区域,在汉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历经两千年的风霜,今天的人们能够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触摸”汉代的江苏,和汉代的“江苏人”进行时空对话?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江苏地域文明探源蘇从哪里来”专栏将以一场汉代陶俑展为契机,带领读者“穿越”到汉代江苏,感受多姿多彩的江苏汉文化。

13位楚王,埋葬在徐州

春节期间,徐州博物馆刚刚“上新”的“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领略汉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展厅内,人流不断,观众们在展品前长久驻足,细细观赏,拍照发“圈”。

“在西安看过秦始皇的兵马俑,深受震撼,没想到我们江苏也有秦汉时期的陶俑,而且种类多样,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展厅内,来自南京的游客赵先生啧啧赞叹。

“本次展出的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随葬陶俑,包括仪卫俑、乐舞俑、侍俑和杂役俑等类型,这些陶俑彩绘艳丽、笔触生动练达,生动反映了楚王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徐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宗时珍说。

俑,即偶人,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随葬明器。一般认为,俑的产生与夏商时期盛行“以人殉葬”的现象相关,西周以后人殉现象减少,逐渐为俑偶取代。陶俑大致经历了从周代至明代约2000年的发展过程,秦汉是“以俑陪葬”的巅峰时期,汉代更是我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

“在徐州地区,所发现的西汉陶俑大部分来自历年徐州周边考古发掘的西汉楚王陵墓。”徐州著名考古学者李银德研究员说。

西汉时期,徐州是刘氏政权的重要封国——楚国的都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和发迹地,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刘邦最初以功臣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不久,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刘邦将自己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市),下辖东海、薛郡、彭城等36个县,拥有如今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交界的广大地区。

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1年开始,刘交的楚国共传了八代,共133年,至公元前69年刘延寿谋反自杀,楚国国破;黄龙元年,汉宣帝将其子刘嚣封为楚王,至王莽篡汉为止,共传了四代楚王,前后57年。按照汉代礼制,诸侯王死后必须葬在封国,如果再加上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所封的楚王刘英,在徐州周边的群山之中,应该有十余座楚王陵墓,这些“地下宫殿”之中,深藏着大量陪葬的陶俑。

视亡如存,再现汉代的重要载体

“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封国所在地,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宗时珍说。

李银德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徐州地区考古发掘的多座楚王陵墓中,几乎都有随葬陶俑的身影。

狮子山楚王墓曾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陪葬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兵马俑4000多件,犹如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队,分布在六条俑坑之中。

1986年发掘的北洞山楚王墓是大型横穴式崖洞墓,形制独特、结构复杂,反映了汉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墓中七个壁龛出土了大量彩绘侍卫俑,相当数量彩绘陶俑所佩绶带下端有墨书“郎中”或“中郎”印,象征着楚王的宿卫侍从。

1990年发掘的驮篮山楚王墓则以乐舞陶俑著称,吹奏、打击、弹拨、舞蹈等各式陶俑组成了一组完整的乐舞场面。

此外,龟山汉楚王墓、北洞山汉楚王墓、东洞山汉楚王墓、卧牛山汉楚王墓等多处楚王陵墓中,也发现了若干件汉代陶俑。

古人视亡如存,在黄泉之下构建死者的生前世界。作为贵族生前所驱使奴役的模拟品,拙朴凝重的汉俑生动反映着汉代的物质生活,是当时社会风貌、审美形态乃至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

和秦兵马俑相比,汉俑比例缩小到约真人的三分之一,写实性减弱,艺术性增强,风格、题材更加浪漫写意和生活化。它们如同一块块拼图,连缀起汉代徐州贵族的生活图景。

小小汉俑,带观众“梦回汉朝”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来到徐州的狮子山汉墓,站在兵马俑坑前,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背诵起刘邦的《大风歌》,雄浑壮阔的大汉气象在眼前展开,胸中激荡着难以抑制的壮志豪情。

狮子山兵马俑是我国第三次发现的兵马俑,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汉代兵马俑。六条陪葬坑内,各种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组成庞大的作战军阵。战车上,将军神态自若,运筹帷幄;队列中,头戴风帽的重装士兵、披甲手持兵器的武士凝神肃立,威武逼人。与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相比,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再现的是西汉早期楚国军队,印证了史书中“楚兵剽轻,难与争锋”的特点,而兵马俑军阵中以步兵为主,有少量骑兵不用战车,也正是西汉楚国军队基本配置的真实反映。

如果说狮子山楚王墓兵马俑记录了汉代的金戈铁马和“虽远必诛”,那么北洞山楚王墓彩绘仪卫俑则让人们领略了汉代贵族的宫廷起居和歌舞升平。

北洞山楚王墓陶俑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也是徐州汉代物质文化遗存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宗时珍介绍,这批陶俑包括仪卫俑、乐舞俑、侍俑和杂役俑等类型,它们是楚王的近幸、文官和身边的女官,还有庖厨、歌乐、舞伎、奴婢等,等级分明、分工各异,尊卑不一。从艺术特征上看,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

汉代的侍女梳怎样的“发型”,穿何种服饰,楚王身边的侍卫蓄怎样的胡须……在徐州博物馆“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的展厅里,观众们“梦回汉朝”,寻找答案。记者看到,汉代的婢妾发垂于脑后,额发左右三孔,可能插花钗或缀花钿,穿耳垂珠,代表着汉代的“时尚”;部分男性侍卫都留八字胡,但又为“八”“川”“小”字等撮须,千人千面,各有个性。

恣肆奔放,动感十足,这是汉代舞蹈传递出的热烈气息。展柜内,来自驮篮山楚王墓的女舞俑左手搴袍,右手舞袖,修长身段折叠成“S”形,尽显女性的曲线之美。宗时珍介绍,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从这件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

包括汉俑在内的汉代文物,正一点点还原着江苏的汉代物质文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副所长介绍,目前,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持续进行中,正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双孤堆汉墓、扬州庙山汉墓等遗存的调查勘探,以及对下邳城、广陵城、东阳城等遗存的考古发掘。相信随着考古的深入,汉文化与汉王朝制度发展演变中的江苏特质将得到进一步阐释,江苏在两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将更完整地彰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