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余暑未消,正值中医里的“长夏”时节。凉菜、西瓜、烧烤……依旧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常客”。但小心!夏秋交替时节是胃肠疾病高发期,“闹肚子”频率明显增加,甚至危及生命,近日就有不少“吃中毒”的新闻报道。两名女子吃凉皮中毒致1死1伤,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是米酵菌酸毒素!男子吃了发苦变质的香瓜后意识不清,大量呕吐,竟是葫芦素中毒!……
【资料图】
腹泻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夏秋季为何容易拉肚子,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肠道?腹泻俗称拉肚子,中医称为泄泻,有暴泻与久泻之分。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李秀源介绍:“夏秋交替,急性腹泻易多发,如不及时治疗,或将加重病情,或可转为慢性腹泻,缠绵难愈。末伏期间,虽然由夏入秋,江浙地区气温仍然偏高,空气潮湿,湿热交加,暑热偏重,对脾胃功能非常不友好,加之饮食不当,更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急性腹泻。此时,孕产妇、老年人与小孩尤其要重视,多加防护。”
夏秋交替为什么容易腹泻?
急性腹泻大多与外感、饮食不当两大因素相关,慢性腹泻多与情志、体虚等因素相关。
受寒:过寒则损伤脾胃阳气。立秋之后,早晚渐凉,经过一夏天的消耗,身体还没有从暑热中完全恢复,对于温差的变化适应性也略差。若放松对寒凉的警惕,容易受到“秋寒”刺激引发胃肠道不适。
过食生冷:此时冷饮依旧畅销,加上大量瓜果等上市,容易过食生冷,导致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一方面寒凉可刺激胃肠痉挛和蠕动性收缩,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速度,从而引起腹泻。其次生冷食物会使胃肠道的血管收缩,减少胃酸和消化酶等胃肠激素的分泌,引起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腹泻。
尤其是在夏天不注意胃肠保养,暴饮暴食或冷热混食,到了秋天,肠胃就会变得更为脆弱,这时再加上外界的刺激,就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等。急性胃肠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道急性炎症,除了腹泻,还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饮食不洁:夏秋之交,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各种致病微生物的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一旦食物储存、加工不当,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包括常说的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食源性疾病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危及生命。
发生腹泻该怎么做?
1、勿滥用止泻药物:腹泻往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出现轻微的腹泻能够自愈,同时止泻药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药物,它并不能针对腹泻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对于不洁食物导致的感染性腹泻,排便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腹泻可以将毒素排出体外。而滥用止泻药物可能导致毒素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变长,对肠道造成伤害,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如果腹泻症状严重,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调节饮食:腹泻时候不应该完全“禁食”,因为腹泻时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丢失,饥饿状态也会增加肠蠕动与肠壁消化液分泌,进而加重腹泻。饮食上应避免高纤维、高糖、油腻、高脂的食物,选择一些清淡、少油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3、及时就医:专家提醒腹泻严重者,尤其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和便常规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身体虚弱的、年幼或高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物、抗菌药物以及益生菌制剂。
夏秋如何预防腹泻的发生?
专家强调,预防腹泻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勤洗手、尽量吃熟食、喝温开水。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于平常容易受寒或者食辛辣油腻引起腹泻的人群,日常生活中可用薏米、山药、芡实等药食同源之品熬粥适当食用,达到健脾化湿,扶正固本,预防腹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