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文/图

上面有锅,中间有箅子,下面能烧水,你能猜到是哪件厨房用具吗?

没错,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蒸锅,可你知道蒸锅的历史吗?

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蒸锅的存在。商代的蒸锅和现代蒸锅构造几乎完全相同,使用原理也完全一样,都是通过烧水后的蒸汽来加热食物。

在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就珍藏着多口商周时期的蒸锅,商代人管它叫“甗”。顶端新闻“博物馆顶好玩”融媒报道这一期将带您走进旭日青铜博物馆,走进青铜时代。

有锅有屉有箅子,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

商代的蒸锅和今天人们用的蒸锅一样吗?在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讲解员张海辉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这口3000多年前的蒸锅。

张海辉介绍,在青铜器里,蒸锅的学名叫做“甗”(yǎn),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于盛放食物,学名叫“甑”(zèng)。甑的底部是箅子,便于蒸汽穿过。下部是“鬲”(lì),可以盛水。甗的底部,设有三足,可进行烧火加热。

大多数的青铜甗,都是记者看到的样子,然而人们在殷墟妇好墓中,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三连蒸锅”。

记者了解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联甗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生前蒸饭或祭祀时使用的器物,刻有“妇好”二字铭文,不仅铸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独特。

它由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组成,就像在长条桌上摆放了三口蒸锅。它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不过,既然是妇好用过的蒸锅,自然世所罕见,这种样式的铜甗到现在为止仅此一例。

“其实青铜甗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蒸锅。”张海辉告诉记者,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陶甗的出现,再加之中国人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因此有观点认为,是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作为烹饪炊具的甗,后逐渐发展为礼器,直到铁器在秦汉时期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能当冰箱和镜子,还能泡澡,这口“大缸”有门道

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第二展厅,一口摆放在大厅中央的青铜“大缸”格外惹眼,张海辉告诉记者,这是馆内体量最大的文物,它的学名叫做“青铜鉴”。

“虽然青铜鉴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用途有很多。”张海辉说,“在铜镜还没有盛行的时候,人们就把水盛在鉴里,用于照面。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就是从这里来的。”

古代还没有冰箱的时候,鉴也承担着盛放冰块的作用,《周礼》中的“祭祀共冰鉴”的鉴指的就是“古代冰箱”。冰鉴出土时,还带有长柄的铜勺,是古人用来从冰鉴中舀酒的用具。

张海辉说,有的铜鉴很大,古人不仅用来盛水和冰块,同时还拿它当澡盆使用,《庄子》里就有一句话明确了鉴还有澡盆的作用:“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

如同大多数铜器的发展脉络一样,早期的鉴也为陶制,随后才出现青铜制,不仅可用于盛水,同时,也可作为礼器使用。

拜祖大典祭祀所用青铜器,是这家博物馆提供的

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是河南省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同时也是郑州市唯一青铜器专题博物馆。

有趣的是,这家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展示和保护青铜文化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还有青铜器复制等多种职能。

张海辉告诉记者,4月3日在新郑举行的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陈列和祭祀使用的青铜器都是他们提供的,“典礼现场使用的王子午鼎、莲鹤方壶、杜岭方鼎和盘龙瓶,都是旭日青铜博物馆文创基地生产的文创产品,专门为拜祖大典准备的,全部使用失蜡法制作。”

张海辉介绍,旭日青铜博物馆共有展品4500余件(套),其中文物类500余件(套)、备案文物308件(套)、现代工艺品类4000件。其中二级文物17件(套),三级文物202件(套),一般文物78件,主要有青铜食器、青铜酒器、青铜水器、青铜乐器、青铜礼器等。

基本陈列以“时代脉搏”为主题,以辉煌灿烂的夏、商、周时青铜文明为主线,分为“夏商绝唱”“周邦之礼”“群雄逐鹿”和“梵像光华”四部分,生动地再现了夏商周各个历史侧面,从而带领观众认识到青铜文化之魂和璀璨的中原文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