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冬日的六合区雄州现代农业示范园,麦苗青青,绿铺平畴。7日一早,老何像往常一样放下碗筷,走出大门,快步走进自家田间。只见挖掘机正挥舞钢臂,从田头的排水沟里“掏”出淤泥;10多位工人脚穿雨鞋,或忙着在沟底浇筑混凝土,或手不停歇地铺砌联锁块……眼前一幕幕火热建设场景,让老何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老何名叫何有志,家住雄州街道台园社区何庄组,他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流转耕地面积逐步扩大到如今的130多亩。靠着种地,老何率先在村里盖了三层小楼,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田能手。2022年夏天,水稻生长期间面临连续多日的高温干旱,但在老何的及时干预下,130多亩粳稻亩产依然超1000斤。“水稻产量比往年略有下降,但小麦亩产创历史新高达到800斤,而且价格高、行情好。前两天刚盘算过,去年一年也能赚20多万元。”老何说。

虽然钱没少挣,但“吨粮田”的目标没有实现,老何仍不满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关键时刻却派不上用场。风调雨顺的年景,一茬小麦加上一茬水稻能收一吨粮食,其他年份就很难有保证。”

就在老何愁眉紧锁时,一个好消息传来——2022年雄州街道5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功“上马”,并落户砂子沟社区和台园社区,他承包的130多亩农田,就在项目建设范围内。“这是目前瓜埠片区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雄州街道农业农村部负责人马春林介绍道。

经过工人多日连续奋战,一座座新泵站拔地而起,一根根输水管道直通田间地头,一条条机耕路得到硬化拓宽……如今,在何庄组,“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初具雏形。“庄稼旱能浇、涝能排,预计亩产可提高150斤/年,‘吨粮田’有保证。”马春林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种植效益增加,大户有热情;同时,土地流转费用自然“水涨船高”,农民得实惠,可谓“一箭双雕”。

“老何,你不用天天来‘监工’,我保证今年4月份工程全部完工,不耽误你育秧栽稻。”项目现场负责人任家田打趣着说。

老何咧开嘴笑着答道,“这个‘监工’我当定了。你们早点干完,我就能早点种上高产稳产‘吨粮田’,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