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增殖放流现在开始!”9日,随着一声令下,一批活蹦乱跳的花鲢、白鲢鱼苗从一个个红色水桶里滑出,沿着幕布斜坡滑向蠡湖(如图)。当天,蠡湖开启常态化的生物治理新模式,首批40多万尾,共计65吨花鲢、白鲢鱼苗进入蠡湖,担当“净水卫士”。
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在城市饮用水源地、工业用水取水、农业养殖、景观娱乐等方面发挥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蠡湖一度因人为干扰导致水生生物资源退化现象严重,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净水渔业”技术使蠡湖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介绍,中心与市政府曾于2007—2010年实施“净水渔业”,共放流花鲢、白鲢200余吨。这些鱼有滤食浮游生物、藻类等习性,被捕捞后间接从湖体带出氮13.6吨、磷3.64吨,水体总氮相比放流前下降了77%,总磷下降了48%,蠡湖从富营养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
去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受市政府委托开展蠡湖渔业资源调查和科研试捕。调查显示,2011年后蠡湖基本未开展增殖放流,像梅鲚等小型鱼类资源偏多,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不尽合理。“对蠡湖实施精准的、常态化的增殖放流,才是治本之举。”徐跑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将每年对蠡湖开展4次精准监测,根据监测的水环境状况及鱼类生长发育等情况,实施分批次放流。每次放流的鱼种、数量、规格等也要依监测情况而定。这样,可形成合理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升群落稳定性,发挥更好的净水修复效益。
此次放流鱼种规格有两种:规格在500克左右的,可补充试捕腾出的增殖容量;规格在100克左右的,可补充小规格鱼类。7月,一批夏花苗种也将入湖,以优化资源结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以后将通过类似活动,号召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水生态环境和共建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