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播以来,江苏南通农技人员奔忙于田间地头,看苗情、查病虫、送技术、保生产,现场答疑解惑、“开药下方”。

农技推广部门担负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主推技术到位率的重责,是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职业化的关键一环。南通组织全市16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农业生产一线,动员各级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农技服务平台主动入位、靠前服务,全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道坎”,以科技之“先”,促进粮安之“实”,助力南通经济之“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技术示范:农技专家为瓜果蔬菜开良方

“这个棚里要赶紧绕蔓,否则茎蔓迅速生长,蔓下弯后再向上引蔓,蔓容易折断,且加大后期作业量。”5月6日,南通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海蜜10号种植大棚里,海门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包卫红穿梭其中,忙着指导绕蔓、整枝、疏果。

包卫红(左)在大棚里指导绕蔓。 卢兆欣 摄

“在我们心中,包所是无所不知的‘甜瓜博士’。”润达农业副总经理吴小峰介绍,去年他们第一年尝试种植甜瓜,遇到了不少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上的问题,包卫红总是随叫随到,现场手把手或者通过视频指导,帮助解决了不少难题。“由于没有经验,去年是遇到了问题再求助,错过了预防的最佳时间,今年包所重点教我们抓准预防病虫害的时间。”吴小峰说。

海门区农科所连体拱棚蜜瓜试验示范基地的大棚里,绿意盎然,满目滴翠。一条条藤蔓顺着吊绳攀缘而上,在距离地面五六十厘米的地方,吊着的蜜瓜掩映在碧叶中,长势正好。“为保证蜜瓜的品质口感,一根瓜藤上只留一个瓜,确保养分充足。”包卫红说,“除了海蜜系列,今年一共种了58个品种的蜜瓜、53个品种的西瓜。”待成熟后会组织品种展示评价观摩活动,邀请本地种植大户前来参观品尝,再挑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予以推广。

近年来,海门依托农科所力量,以示范建设的方式加强对设施农业的科技支持。海门区建立4个核心科技示范基地、20个科技示范园(点),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11个省级蔬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色板诱杀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创建6个示范基地,推进设施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我们的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一线,送技到田间地头,确保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看得见、学得会、跟着干。”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夏林辉说。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河蟹土池生态育苗。

人员下沉:一对一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5月6日,通州区植物保护站站长张宏军带领技术指导员,分为3个组,分别深入平潮镇赵坊村、花坝村、国道村等,为科技示范主体发放技术指导材料、作物生长调节剂等。

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今年,通州区实施科技示范主体培育项目,在全区遴选200户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规模种植户及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由区作栽站、植保站、耕环站水产站、畜牧兽医站作为技术指导单位,聘用52名责任心强的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和关键环节,对示范主体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指导安装使用“农技耘”App。“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真正进村入户,推广应用。”张宏军说。

看着一株株硕健的麦穗在风中起伏,西亭镇明兰家庭农场负责人宣建明喜上眉梢。明兰家庭农场是张宏军服务小组的结对服务对象,农场种植了900多亩小麦。针对种植户提出的各类问题,张宏军每次都会带领植保技术人员上门,到田间调查病虫发生及生长情况,精准给出防治意见、提供种植技术措施,就地解决困难。“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种田也找到了金点子,不会急得团团转了。”宣建明感慨道。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实际困难,2021年9月起,通州区农业农村局选派192名农业技术专家,前往全区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结对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活动。

“每周开展现场服务不少于一次,一对一送点子、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锋介绍,目前,全局已设立32个结对服务小组,服务覆盖全区207个涉农村,428家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

如皋市农业农村局邀请省肉羊体系首席专家进行养殖技术现场指导。

机构优化: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前几天连续阴雨,南通海安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亚军带领农技员一头扎进田里,细查情况,狠抓小麦赤霉病的攻坚工作。

5月11日,在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定点试验田块,孙亚军忙着测量植株高度、叶片长度。同时,水稻育秧指导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早的4月29日开始浸种,目前129户种植大户中,有66户启动了育秧工作。”孙亚军介绍说。

“过去种地全凭旧经验,现在越来越靠新品种、新技术。”海安开发区品建村种粮大户杨贵余说,通过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的指导,粮食产量每年都在增加。“农技员送技术到一线,教会我们科学种田,达到节本、绿色、增效。”海安开发区种植户头雁带头人许惠感慨道。

海安市里下河区域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田间指导集中育秧。

海安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形成“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五个一”产业优势。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系统研究,去年2月,海安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海安跳出“每个镇(街道)设立农技站”的惯性思维,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特征、服务半径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每个中心配备6至7名农技人员,服务2至3个镇(街道),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全力打造“一区域一特色”。“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很受农户和经营主体的欢迎。”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说。

南通市委市政府专题总结并推广了海安组建区域农技服务中心的经验做法,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区域化农业服务中心,做到规模适度、覆盖范围合理,力争今年夏收前实现挂牌运行。同时,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指导农技人员建立农技服务清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确保建得早、用得好、效益高。(卢兆欣 顾婷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