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在兴化召开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会上,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团队向专家媒体展示了淮河下游课题中,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
草堰港遗址所在区域原为芦苇、水草遍布的湖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大面积成片鱼塘,遗址上现全为鱼塘、水渠,整个遗址位于水面之下。
草堰港遗址距今7200年前后,是近年新确认的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草堰港所在的地方是俗称“锅底洼”的里下河腹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颜家圩北侧,东南距兴化市18公里。
【资料图】
炭化芡实
特殊的负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草堰港保存了大量的有机质遗物,树木、木器、骨器、席子及动植物遗存十分丰富。
现场展示了一部分炭化芡实、炭化菱角和炭化水稻。“芡实大部分是吃过后剥剩下的壳。”甘恢元说,“芡实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菱角和水稻。”
遗址还出土了蚬壳、牡蛎,以及鹿、猪、牛、狗和各类鸟禽。可以说,当时的草堰港离海不太远,但食物主要来源于陆地和淡水水系,这反映出先民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业经济模式。
靴形器
出土的文物当中,骨器数量尤为庞大。骨镖、骨镞、骨针等骨器之外,草堰港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靴形器。甘恢元介绍,草堰港出土的靴形器是利用鹿角的弯折形状制成,其中有的穿了孔,有的没有穿孔,部分靴形器上还有一些装饰。草堰港还出土了部分靴形器半成品,“这些半成品说明,靴形器是本地产物,不是外来。”
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都曾有见靴形器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小雷此前研究认为,鹿角靴形器流行的时间是距今7300至6000年,流行的地区是淮河中游和环太湖地区。“现在看,靴形器的流行范围可以扩大到淮河中下游了。”不过,靴形器的具体用途,至今尚未有明确定论。
骨笛半成品
骨器中,较为珍贵的是一件骨笛半成品残件。骨笛上的6个音孔没有成功开孔,但火焰灼烧的痕迹十分明显。可见,生活在草堰港遗址的先民,曾试用笛声表达音乐之爱,留下了遥远的远古之音。
钻木取火器
骨笛开孔需用火,先民如何取火?草堰港出土的文物当中,极为亮眼的当属一件钻木取火器。甘恢元介绍,这件文物是目前可见年代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钻木取火器一般由取火板和取火杆组成,取火板边缘预制凹槽,收集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木屑。在取火器下方垫上易燃干草,木屑带着火星掉落下来之后,就能够引燃获取火种。甘恢元认为,草堰港遗址的先民使用徒手法钻木取火的可能性较大。
徒手法钻木取火示意图 图片引自文献:Hough Walter. Aboriginal fire-making. AmericanAnthropologist (1890) 3: 359-372.
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令草堰港遗址初露光芒。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2年12月开始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在逾8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上,已经初步发掘1200平方米。甘恢元表示,从目前考古发现可以认为,草堰港遗址是完善江淮东部乃至淮河下游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重要一环,也是距其直线约30公里、高邮湖以东龙虬庄遗址的直接源头。
如今,考古工作者们对淮河流域的发掘,令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史前文化揭开了新的面貌。“以前学界认为淮河流域,包括江淮东部地区,是南北、东西文化交流的走廊,它不是相对独立稳定的文化区,而认为是受周边影响比较大的亚文化区域。”甘恢元说,“但在草堰港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现之后,我们认为,淮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中期都是一个独立稳定、具有鲜明自身文化特质的重要史前文化区。它对周边的影响比周边对它的影响要更大,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