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记者近日在苏北一些县区走访时发现,当地从事木匠、瓦匠、漆匠、铁匠、石匠等职业的群体大多是中老年人,其中难觅年轻身影。城乡建设需要木匠、瓦匠、漆匠等手艺人,但年轻人不愿学、更不愿做,很多手艺人对此表示不理解。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过去的农村,孩子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就会找木匠、瓦匠、漆匠等学一门手艺,这是普遍的现象。时过境迁,当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愿意学这些手艺的人相应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曾联合发表报告,提到有近60%的传统手艺人尚未找到继承人,而其中55%的手艺人年龄已在55岁以上,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这类职业前景不好,将来可能被现代机器所代替。不可否认,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手艺将逐步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但也有很多东西难以被取代:建筑中的榫卯工艺、黄金首饰的“压光”工艺等,需要工匠手工完成;泥瓦工程中的一些“细巧活”也只能由泥瓦匠实现。近年来,一些质量上乘的农村手工铁锅受到青睐,手绣苗族传统服饰可卖到一万八千元,售价超出机绣服饰数十倍。不只技艺难被替代,传统手艺人传承的工匠精神同样是现代设备无法创造的特质。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工匠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乡村工匠呼唤更多年轻人。去年1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遴选千名乡村工匠名师、百名乡村工匠大师,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近年来,江苏一些地方通过构建多元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授予乡土人才工作室称号、让传统手艺人参加职称评选等方式,加大对乡村能工巧匠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乡土人才。一些地方还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多渠道、立体性展示乡村工匠的手工技艺,勾起了很多网友的童年回忆和乡愁乡情,这既促进了产品销售,也增强了传统手工技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感召力。
吸引年轻人投身乡村、传承技艺,还需要广大老手艺人守正创新。传统手艺要想生生不息、薪火相继,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残守缺。从业者要积极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让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创新、制作技艺与工具创新、产品形态与包装创新,更好地提高产品品质与效率,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手艺的发展有劲头更有盼头,促使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成为能工巧匠,更好地传承手工技艺与精神。(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