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会,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特”“优”发展专场发布会。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省推动农业“特”“优”发展有关情况。 今年全省农业形势稳中向好,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秋粮长势良好。果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68元,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聚焦稳粮保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围绕2027年全省300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高产优质品种更新。”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软斌介绍,我省将聚焦稳粮保供,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300万亩。实施单产提升行动,集成配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在中北部一作区创建玉米吨粮田,在南部两作区创建吨半粮田,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提升机械作业水平,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改善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和基础条件,强化粮食机收减损,推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耕种收机械化率力争达到79%。 聚焦有机旱作,打造全国现代农业重要品牌。发挥集聚效应,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加快建设有机旱作农业、黄土高原东部耕地地力提升等科研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建设“两个基地”,创新、集成和推广有机旱作技术试验示范,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农水集约增效等“十项工程”,到2025年建设150万亩生产基地和50个科研基地。构建“三大体系”,总结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制定完善标准体系,建设高粱、谷子等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集群,构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聚焦全产业链,提升特优农业效益。推动市场主体提升,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到2025年,全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发展综合利用加工,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300亿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大力发展农业专业镇,形成一批带动区集聚区。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产业集群6个。到2025年,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保供稳价的主要内容,我省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上将采取哪些举措? 张软斌介绍,2022年,全省畜产品产量达到403.5万吨,畜牧业产值60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按照全省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要达到47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省将聚焦猪鸡产业提档升级、牛羊产业提质增效、饲草产业优化布局,加快推进猪鸡产业智能化水平,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积极推广饲草产业“南北互补、粮草兼顾、农牧循环”模式,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力争“十四五”末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8%以上。 建设以产业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畜牧业标准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畜禽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标准化创建活动,提升畜牧业全程机械化能力,提高产学研协同水平。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力争“十四五”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构建现代畜牧运营体系,构建以企业为“链主”、各类畜牧主体为支撑的畜牧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扩规模、壮实力、提质量,开展示范家庭牧场创建,带动合作社、养殖场参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末畜牧联合体达到100个。 同时,我省将强化数字化管理,建立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禽产品加工监控、畜牧统计检测为一体的行业管理平台,加快发展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加强信息发布和形势预警,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全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链条升级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我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将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是推进农业‘特’“优’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文志介绍,近年来,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我省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优化。 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850家,其中国家级45家,省级826家。先后建设了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4个国家产业强镇,打造了5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38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2.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260亿元。 我省将聚焦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上下游环节不匹配、产业聚集度低等,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全链条升级。 我省将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加工转化、市场营销、品牌拓展、融合发展“五个能力”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力争今年有5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阵营。 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在全省布局建设12个特优农业强县,加快培育以大同黄花、中阳木耳、吉县苹果等为重点的特优农业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链,建成一批黄花镇、木耳乡、苹果村。 我省大力推进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工业旅游、健康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精深加工各类业态价值,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效益。特别是落实好省政府近期出台的加快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大力培育“晋菜晋味”特色预制菜产品,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预制菜知名品牌,全省预制菜加工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 聚焦小杂粮、设施菜、干鲜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优产业,依托现有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涉农专业镇等集聚区,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发展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加工程度深、示范带动好的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到2027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达到2.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