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部门的号召下,“碳中和”相关金融创新产品正不断出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提倡之下,目前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出现创新之势。近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发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分析人士指出,“碳中和”主题产品的落地反映了银行新产品设计能力未来,银行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引入更多标的资产、丰富产品体系。

银行发布“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产品

围绕“碳中和”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银行纷纷加码探索创新。日前,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发行了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该结构性存款为短期存款产品,产品收益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其中浮动收益与观察标的波动变化情况挂钩。而产品的挂钩标的为今年3月上海清算所发布的“碳中和”债券指数,据介绍,该指数以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并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公开募集债券为样本券,进而跟踪其价格走势。

无独有偶,中信银行此前也发行了首支挂钩“碳中和”利率债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挂钩标的为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简称:21国开绿债01),属于政策性金融债。据了解,该债券是我国首支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利率为3.07%,所募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

对于“碳中和”主题产品落地,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这一方面发挥了银行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结构性存款产品有效提升了“碳中和”绿色债券的市场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体现了银行宣传引导功能,通过实际金融产品向客户传导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理念。

“银行发行‘碳中和’主题结构性存款是为了积极响应绿色金融号召。”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说。

根据银保监会5月18日消息,银保监会日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把支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将生态要求转化为金融服务要求,找准工作重点。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创新产品服务,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在今年3月,央行召开的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也提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不过,刘银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碳中和”主题结构性存款是今年的创新设计产品,所以目前发行的银行仍然有限。

压降之后结构性存款产品如何“调结构”?

“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发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银行在结构性存款产品方面改进的趋势。

据了解,结构性存款既不是普通存款,也不属于银行理财,其由普通存款和衍生品的期权两部分组成。用户通过较大比例的银行存款可获得稳定的利息收益,再通过小比例的衍生品期权获取超额收益。

但随着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大幅扩张,推升了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甚至出现了资金空转套利等乱象,为此,监管部门开始压降结构性存款。2020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从价格上对结构性存款进行约束。同年6月,银保监会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要求在9月30日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在监管部门对结构性存款整改之后,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经历大幅压降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统计,2021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5525.23亿元,同比下降了46%,环比下降了1.73%。具体来看,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同比下降了40.78%,环比下降了8.73%;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同比下降18.61%,环比增张了1.12%;中小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同比下降45.05%、57.43%,分别环比下降了3.7%和增长了2.23%。

刘银平进一步分析,整体来看,目前结构性存款产品挂钩标的较为单一,基本都是贵金属、汇率、利率、股票指数、原油这五类,且部分产品不符合监管要求,设置了不可能触发条件,让产品达到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未来银行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引入更多标的资产,丰富产品体系,让产品收益结构更加合规。”刘银平说道。

对于“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产品未来的走势,看懂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卜振兴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在“碳中和”结构性存款方面刚刚发力,但是未来碳中和领域的相关产品会非常多,发展会比较快。

卜振兴同时指出,“对于结构性存款监管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要求压降和保持一定的规模,‘碳中和’类的产品虽然有低碳环保等概念,整体上对于规模增长还是会持谨慎的态度。”(记者孟凡霞实习记者李海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