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遗址“天下第一房”的房基和保留的部分墙体
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器物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瑞朝文白周峰摄影
开栏的话
文物,在地下酣睡,又在博物馆苏醒。历史,被考古发掘,又被博物馆一一陈列。一座博物馆,不仅陈列文物,再现历史,储存记忆,也是人们和文明安静沟通的一个空间。
从即日起,大河报·豫视频将推出系列报道一—大河探馆,关注分布在河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将笔端和镜头对准馆内的陈列文物和镇馆之宝。于方寸之间,游万千年月。在这里,遇见过去的中原,在这里,读懂我们的中国。
西侧的中州大道,每日车水马龙;北侧的连霍高速,汽车疾驰而过。喧闹的城市,迎来又一次清明,桃李花谢,梧桐花开。作为河南省首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包孕着五千多年前的大河村,那个生活在“星空下的村落”。
彩陶器上的纹路,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几何中的对称,天文中的概念,通过图案可以窥探大河村先民的智慧。
如今,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在对这一片古老的地域进行升级改造。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遗址本体核心保护展示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和大家见面。届时,大家可以多方位、更深入地了解和触碰这片五千多年前的文明。
文物
“肤白貌美大长嘴”这里有个年轻的镇馆之宝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是彩陶双连壶,还是小口尖底瓶?其实,这里的镇馆之宝,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物件。它“肤白貌美大长嘴”,它就是白衣彩陶盆。
这也是一件比较年轻的镇馆之宝,距离它正式出土也不过8年的时间。2014年,大河村遗址一次意外发掘,让白衣彩陶盆重现天日。
在随后的抢救性清理过程中,人们惊喜地看到,彩陶片竟不是孤立存在的。专业人员对周围进行了场地清理,发现还不止一件彩陶盆,而是一件组合体。剔除表面的泥土后观察,这组器物由一件夹砂陶罐、一件白衣彩陶盆,以及一件红陶钵组成。
在对白衣彩陶盆修复过程中,彩陶盆裂纹旁的两两相对的小孔,引起了业内人员关注。这和数千年后才出现的锔工艺较为类似,也就是当器物出现破损后,通过锔的方式将其拼接起来。
白衣彩陶盆给人的印象是大,无论是口沿处的弧度,陶片的数量,还是陶盆的数量,都堪称一件重器。
修复后的彩陶盆,高15.7厘米,口径45.7厘米,通体施白釉。根据介绍,口径如此之大的陶盆,在史前发掘领域,特别是仰韶时期的器物来说,是相当罕见的。
而另一件镇馆之宝则是1972年出土的“彩陶双连壶”,高20厘米,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满布平行线条图案,利用连通器原理将两个造型一样的壶体连接在一起。
据推测,彩陶双连壶应为礼仪用品,可能是氏族部落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
纹饰
天文、数学、几何、美术陶罐上的图案不简单
白衣彩陶盆的魅力之处还在于,它身上所体现的数学元素和先民智慧。
在它的口沿处,8组直线纹组成的对称图案,以及腹部4组由方格纹和圆点纹组成的彩陶图案,相互对称,十分匀称。
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河村先民在绘制陶器的时候,已经有了对称和均分的概念。
根据器形纹饰分析,白衣彩陶盆被断代为仰韶文化早期偏晚。这一时期的下限是距今6000年前,这也就意味着,在比中华文化5000年文明史还要早至少1000年的时候,大河村先民就已经有了几何学的初步认识。
徜徉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种陶器上的图案,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红黄蓝是色彩三原色,那么白红黑便是大河村遗址文明的三原色。
这三种色彩,组合成了不同的图案。通过这些图案,可以窥探大河村人当时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图案共分这几类:花鸟虫鱼纹、天文星象纹,还有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纹路,比如六角形、睫毛、网、篦等。
大河村又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是大河村先民观察和利用天文知识的体现。
将彩陶钵的纹路展开,能看到外围有十二个太阳,内圈太阳的外围,是24处连缀成圈的三角形,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虽然不能由此断定是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但是根据推测,这很可能表明着日、月、年等较为原始的时间观念。
工艺
这里的房屋也是陶制品烧制出来的“天下第一房”部分墙体依旧在
泥土经过高温淬炼,不复是泥土,而成为生活用具,盆盆罐罐,成为文明的物质实体。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夏、商,陶器的品相、形制,也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而趋于多样和细腻。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的陈列文物,很多都是烧制出来的。这里保留着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建筑基址,而大河村先民5000年前所居住的房子,其实也是烧制出来的。
博物馆内迄今仍保留着一部分探坑。在一众灰坑、墓穴、窖穴之间,5000年以前的地基,有的清晰可见,有的依稀可见。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房”的F1-4,依然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其中北墙面还留有1米多高的墙体。
而它所用的建筑方式,是典型的“木骨整塑”。简单来说,是在墙体内插入木桩、绑缚横木、加填芦苇,形成木骨泥墙。待墙壁和地坪晾干后,在室内和室外点火烧烤。
这样一来,墙体坚硬,墙内木骨碳化,变成有孔隙的防潮、保暖、隔热的夹层陶墙,这便是“整塑”。换句话说,整栋房子,就是一件陶器。最后,再上梁架檩,铺草压泥,敷设房顶。
这样的房子,大河村遗址内还有很多。它们奠定了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它们的出现,也标志着先民的居住方式从地下或半地穴式转到了地面之上。
建设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计今年年底前建设完成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大河村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四种考古学文化,距今6800~3500年,它见证了中华文明萌芽、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大河村遗址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因此,也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它也是黄河故事的一个重要篇章。如何讲好大河村遗址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先民们的智慧和生活?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说,项目规划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充分衔接,一方面注重黄河历史文化(即大河村遗址、中国仰韶文化)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注重黄河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整个公园按“一核(即大河村遗址本体核心保护展示区)”、“两节点(即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三片区(即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进行规划布局,总占地面积2400亩,总投资16亿元。
项目于2021年1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已基本完成,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已局部封顶,博物馆展陈方案已基本编制完成。
根据介绍,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即将全面启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已获省发改委立项。根据计划,整个公园将于2022年底前建成,并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