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祥 摄

记者 沈佳暄 陈洁 韩宗峰 蔡姝雯 顾星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新年伊始,全省上下把支持和鼓励“群众敢首创”放在突出位置,激励人们乘势而上,更好地发挥创造潜力、创新智慧。近日,记者在我省多地采访到了四位怀揣梦想敢首创的创业者信心满满拥抱春天的故事。

山脚下的民宿主:

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的茅山脚下,恬静古朴的仙姑村宛如一座世外桃源,群山碧水环绕,屋檐上的红灯笼、门上的春联、树上的彩灯,处处洋溢着红火的节日气息。

在山清水秀中成长的吴翰,打理的观山映度假村坐落在村里地势最高的小山坡上,5幢青瓦白墙现代化别墅依次排开,泳池、草坪、足球场一应俱全。透过房间内偌大的落地窗,整个仙姑村尽收眼底。

“目前我们仍在试营业阶段,从初三开始,客人源源不断,多的时候住有20间。”提起春节期间生意的火爆,吴翰直呼“没想到”,一来他是初次涉足民宿业,二来自家最便宜的房型也比村里民宿均价高出一倍多,最贵的住一晚超过2000元。

筹备整整两年,前期投入3000万元,打造占地120亩的民宿区,单价远超周边民宿,作为新手的吴翰哪来的勇气?“疫情初期,我常来山里转转,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景,而自己的房子和地都空着,就萌生了开民宿的念头。”吴翰说。

把家门口的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光靠一腔热情还不够,更要有源源不断的“金点子”。吴翰发现仙姑村现有民宿普遍规模偏小,且多是主营农家乐,顺带提供民宿,档次和专业化程度都较低。“要做就做成标杆!”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吴翰便暗下决心。

在设计风格上,观山映摈弃繁杂设计,采用留白式的简约现代风,契合时下流行的极简审美;在房型定位上,主打大房型的家庭亲子房,满足多人出行需求;在员工选择上,21名员工都是本地人,既带动村里百姓就业,又给顾客提供了免费“向导”;在装修中,小到一块楼梯踏步板都精益求精……点滴细节中,流露出民宿主的创意和用心。

仙姑村人有腌制咸货的习俗,当地的草鸡草鹅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经腌腊处理,吃起来嚼劲更足,自然成了仙姑村的招牌菜。“店里自助餐引进各类咸货,蔬菜从隔壁的朱林镇水芹基地采购,还直接从员工手上收购,确保新鲜干净。”吴翰乐呵呵地说,有客人反馈,这里的环境和体验一点也不比莫干山的民宿差。

近半个月的经营实践,也让吴翰发现不少亟待改进之处。“比如山上温度低,应该在客人入住之前打开空调,虽说都是小事,但影响着顾客体验。”

“我们民宿旁还有不少闲置空地和楼房,目前我正在和村里协商再租一块地,进一步扩大民宿规模和体量,打造一片更加精致的民宿集聚区。”吴翰从各行各业的复苏中感受到憧憬与希望,“难熬的寒冬都过去了,日子肯定越来越有盼头!”

特色小店店主:

打造大都市的“小店传奇”

一楼是咖啡+小院,二楼是生活用品,三楼是食器……2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南京丰富路上一幢被刷成白色的小楼房——“二条商店”,不少年轻人正在这间杂货铺里“打卡”。从锅碗瓢盆、茶壶茶杯到居家装饰、文创手作,这些日常用品因为生活美学的介入,增添了一份仪式感和幸福感。

疫情3年,“二条商店”也开了3年。从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店,到在同一条街上连开3间店,再到2022年拿下一栋“小白楼”,杨瑱夫妻用“敢”和“拼”书写了一部“小店传奇”。

“我们对市场很有信心,今年准备投入更多精力,在原创产品、设计周边方面进行更多尝试,做出我们自己擅长的风格。”杨瑱告诉记者。

1988年出生的杨瑱开过餐厅,4年前和90后妻子跑遍南京城,最后选址丰富路开了第一家“二条商店”,“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卖好看的盘子,有趣的文具,还有进口小商品。刚开业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光顾,有大学生,也有外地游客。”

疫情发生后,小店一度开开停停,但杨瑱并没有放慢创业的脚步。“疫情之下,小店经营实属不易,但也给创业者提供了意料之外的机会。比如,有一些适合的店铺会空出来,店铺的租金也更趋理性。”在同一条街上陆续开出好几家“二条”系列的主题小店后,去年他们又参与老旧居民楼改造项目,大胆“拿下”临街一幢7层楼房的一整个单元,将外立面刷成醒目的白色后,外表看上去好似和居民楼“拼接”在一起。

创业不易,杨瑱也有为发工资而焦虑的时候,但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则是因为“相信”:一方面政府这几年来不断出台对小店的帮扶政策,让他心里有了底;另一方面Z世代年轻人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让他觉得特色小店前景广阔。“虽然网络购物、网络社交日益发达,但线下小店的人情味、烟火气是无法被取代的。”

在“二条商店”,可以看见很多“热爱”。楼下的咖啡桌是迷恋木工的老板亲手制作的,展示的自行车则是因为女老板热爱骑行,喜欢音乐的店员把自家的混音台和黑胶唱片带到店里,找到不少知音。杨瑱透露,店里很多畅销货品都是偶然所得,“有的顾客觉得店里的植物好看,非要搬回家,我们才开始卖植物;我和店员一起设计制作原创画,没想到不仅顾客要买回去挂家里,就连一些店家也买去装饰店面。”

杨瑱坚信,从“小店”到“大店”的创业路上,热爱、机遇,一步一个脚印缺一不可。从夫妻店到拥有十几个人的团队,3年的敢闯、敢拼,让“二条”这个南京本土品牌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外地的一些大型商场也给他们发来邀请函。“单纯的零售,只是赚产品差价。今年我们要开掘更多的原创产品,提供设计服务,成为年轻人文化自信的表达。”杨瑱表示。

95后“新粮人”:

“田保姆”捧出“放心粮”

1月29日,95后农业职业经理人周帅亮相句容市产业大会,跻身“十佳粮农”。刚返回村里,他就进入忙碌状态:察看农作物长势、检查作物病虫害情况……农田里,黑框眼镜、黑色外套的周帅,俨然一个种地“老把式”。

2016年大学毕业后,周帅选择回乡种水稻。作为一名“新粮人”,他以句容市后白镇道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5个行政村开展“田保姆”土地托管,即吸纳农户土地,通过提供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等服务实现规模化生产。截至去年,合作社已托管土地3500亩左右。

家有一亩三分地,人在外务工,回来种田“划不来”;先进农机作业效率高,可小打小闹经营,投资一整套设备不合算……把土地托管给专业的“田保姆”,是解决分散经营的一大创举,能够有效减少农机油耗、人工开支和工作成本。农民只需要决定种植作物种类、进行相关监督即可。地还是自家的地,但农户不必担心“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周帅粗略预计,仅每亩农田的耕地、播种、收割三项作业就可节省40元。与零碎地块作业相比,整地种植规模效应更加明显。

近年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周帅和合作社先后引进高性能插秧机、自动病虫防治喷灌机、大型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在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等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优化了农田种植质效。

“无人机追肥不仅效率高、播撒均匀,还能避免对秧苗的踩踏损伤。同时,通过卫星定位操控,可实现准确快速作业,防止重喷漏洒。”周帅介绍,用无人机施肥可大大减少用工成本,还能提高撒播质量。

村民之所以愿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是因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方面,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周帅颇费了些心思。在托管时,周帅保留小部分“对比田”,供农户参考、比对。“比如,200亩的水稻田,我们可能会留下20亩作为对比田,这样村民能够亲眼看到规模化种植、科技种田的好处。”对于村民来说,不用种地,还有钱拿,尝到了甜头后,自然更乐意“交”出土地。

新的一年,周帅早早“撸起袖子”。他告诉记者,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们正尝试使用生物技术代替农药,用复合肥、有机肥代替化肥,使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施肥方法,已经实现了农药化肥“两减”。周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捧出“放心粮”,在粮食绿色化、优质化等方面作出新的创举。

数字印刷从业者:

个性定制催生数码快印

“上午约了客户谈方案,下午有园区企业来拍宣传照,晚上还要去见客户朋友……”2月1日下午5点半,南京速必得快印总经理王孝飞语速飞快地给记者回电。

对王孝飞来说,2023年是一个“重启”之年。2019年,他在设计和印刷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决定购置最先进的印刷和印后设备成立一家“品牌形象店”,一心打造未来的“数码工厂”。他拿着精心打磨的方案跟佳能谈合作,抵押房产贷款并投入200多万元的设备、装修费、房租……“当时设想得很好,但碰到疫情,遇到了困难,比如企业营销类的活动少了、各种展会活动少了,直接造成宣传物料类的需求锐减。”王孝飞坦言,疫情3年,对公司经营和发展影响不小,但从2005年就开始创业的他没有轻易退缩。

他坚信自己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会错,“未来这个行业一定是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模块化、个性化、定制化。”所以,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他创办的形象店还是于2021年4月落户南京麒麟启迪科技园。

今年,王孝飞终于可以把这几年在脑子里不断优化的“创新”点子一一付诸实施。“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提前看到市场需求。”王孝飞说,十几年前客户追求的是低价,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客户越来越看重创意,“按需定制”才是未来趋势。

如何采用数字印刷更好地呈现印品;如何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企业减员增效;设备应用、印刷材料、印刷工艺怎么创新,甚至服务怎么创新……这些每天都在王孝飞脑子里盘旋。

“要做的事太多了!”谈及今年计划,他希望政府能更多地了解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需求,“疫情期间,公司曾享受过一些利息减免,有的门店房租也获得部分减免,的确是‘雪中送炭’,希望这些扶持政策能继续下去。我们抵押房子贷款创业,对社会发展、经济复苏满怀信心,也希望政府对我们这些创业者充满信心,多多给予支持和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