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23年春节档票房达67.58亿元,取得影史上春节档票房第二的好成绩。其中,《流浪地球2》以总票房25亿元(截至1月29日)的成绩拿下春节档第二名,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现象级的影片之一。

行星发动机、重元素核聚变、单兵机械骨骼、加特林机枪……还记得在4年前,中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后,整个科幻圈为之疯狂的情景。作为该片的前传,《流浪地球2》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对架空世界中的大量科幻设定进行了表现,获得影迷称赞,“小破球”更是火到处圈。

科幻不是空想。科幻电影的根基是科学,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科幻电影火爆的背后,是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写照。近年来,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到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从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到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科幻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正如《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言,电影《流浪地球2》给出了更为“纪实”的科幻想象。

可以看到,影片中大量的设定均充斥着浓浓的中国元素。比如,行星发动机、智能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等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许多科技产业在这部电影中成为剧情发展的“基础设施”,既包括在现实中已有应用的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也包括已有理论基础但距离广泛应用仍有差距的碳纳米管、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涌进影院看“小破球”,是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充分相信,更是对中国科技的绝对自信,因为“只有一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的祖国,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

科幻可能是未来的历史。相较于“远未来”,人类对“近未来”的确定性要更大一点。近日,中核集团官方账号发布一张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海报,并强势喊话:“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公开“剧透”:“等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电影中的想象,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这样的“硬核联动”,这样的“国家浪漫”,点燃的不仅是观众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人类的精神像在荡着一个宇宙秋千。”这是《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话。而《流浪地球2》,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勇敢追梦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更是目睹了中国科技自信、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夜幕降临,走出影院时,很多人抬起头,久久仰望璀璨夜空,像是在遥望伟大祖国的太空之家,也像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浩瀚星空。(尹贵龙)

推荐内容